中国著名古桥之十八

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

意文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见之于史籍记载中,绍兴最早的桥为“灵汜桥”,建于越王句践时期。秦汉以后,历代有新建、重建的许多桥梁。据统计现有的1万余座桥梁中,始建年代确切而原桥能保存至今者,共有六百余座古桥。宋及宋以前13座,元、明代41座,清代550座。绍兴桥乡文化不仅多姿彩,而且历史悠久。

古纤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附近的杭甬运河上。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桥。“纤道”是指架设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桥连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纤夫背纤和躲避风浪用。

这座桥的建造,是因为运河河面甚宽,逆水行舟就需拉纤前行,所以专为纤夫拉纤用而修建了这座桥梁,俗称“纤道桥”。一方面,遇到较大风浪,船只还可通过桥孔进入浅水区躲避风浪,故有“避塘”之称。

桥因功用而得名,即为古时拉纤而造。又因多数为官府出资修建,故亦有“官道”、“官塘”之称。俗称“百孔官塘”。

纤道桥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跨萧绍运河,桥面与运河平行,纵贯于宽阔的河道中。纤道低贴水面而建造,上面可以行人背纤,遇有风狂浪急时,它又能抵消、分散风浪对船只的撞击力度。

现存古纤道桥,为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为大规模整治疏浚浙东运河时所修建,由于河面宽阔,便于行舟,河堤成为人们行舟背纤的通道。但由于是土堤筑成,纤道并不坚固,遇到聚雨就会崩毁。

在《重修纤道桥碑记》中载: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八月时“自太平桥起至板桥止所有塘路以及宝、玉带桥,共计二百八十一洞。乡绅士章文镇、镇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 说明当时纤道桥有281跨,为现存桥跨数的1倍多,足见当时工程之浩大。

古纤道旧时西起钱清江,东至曹娥江,全长75公里。其中阮社段东起双梅上谢桥,西至钱清板桥,全长7160米,由1285孔石梁桥组成,每跨净2米,桥面以三块条石拼接而成,宽1.5米,桥墩用条石砌筑,桥墩厚1.5米。

古纤道的路基,是以石条砌筑成一个个石墩,桥身石梁底面较低,仅高出水面0.5米左右。桥东端45跨较为高大,可通行小船,桥墩与桥墩间,将一块块石板连接,架起了水上平桥。

古纤道桥的两端,原有茶亭各一座,一度毁坏。现存者是1949年后修整的,为中国所仅有。

古纤道绵延百余里,就砌筑法可分为: “单面临水、依岸砌筑”和 “两面临水、破水砌筑”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实体砌筑式”和“石梁平桥式”两种。

古纤道的东段,大多是属“单面临水,依岸砌筑”之法。在泾口大桥地段、樊江至东湖之处约10里许,尚存部分保存完好的石砌堤面。此种砌筑法,用于河面不甚宽阔之处。

古纤道的西段,自柯桥镇以东上谢桥至湖塘板桥,长约15里。两面临水的古纤道,每隔里许就有一座座横跨运河的石梁桥或石拱桥。在石墩纤道桥孔中通行小船。遇到风浪时,船只可贴近纤道或在凸起桥洞中躲避,以免于危险。

在水深河宽的地方,多用“破水砌筑”的建造法,保存完整的有等三处,“十八洞头”、“宝带桥段”、“玉带桥段”。这段纤道每隔2.36米至2.75米,即建一桥墩,桥墩与桥墩之间,上架三根长石梁 (长3.37米至3.51米,宽0.49至0.52米,厚0.28米),桥面的铺设,用面宽1.5米左右大块条石以“一顺一丁”的方式平砌并列铺陈。是为”石梁平桥式” 砌筑法。

“实体砌筑式’纤道,其砌法首先将路基填筑扎实,以条石交错于石缝间向上砌叠,面上再铺设石板。也有用“一顺一丁”的砌法垒叠的,其上再以石板横铺,高出水面约1米左右。

在柯华大桥以西至湖塘板桥,约7里长的一段纤道,时而一面临水,依岸砌筑,时而两面临水,破水而筑。它们互相间隔,互相衔接,是古纤道保存多种形式的一段地方。顺着运河,纤道桥时而两面临水,时而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水岸交杂相衔,似玉带飘逸,蜿蜒伸向水天极目之处,形成路、桥、水、船浑然一体的优美景致。

据《越绝书》卷八记载得知,这条古纤道东段,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绍兴东廓门至曹娥江段浙江运河,是古越时期就已形成的“山阴古水道”。

由嘉庆《山阴县志》卷四中记载,古纤道西段始凿于西晋,此后,历年均有疏浚工程。东可抵达曹娥江,并与西段相连接。

明朝弘治年间,山阴知县李良,改用坚硬的大青石铺砌纤道,自虹桥达钱江,恒亘五十余里。而后清康熙年间、咸丰、光绪各朝均有修建。

清代齐召南曾作有“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诗句来形容古纤道的景色。绍兴纤道桥,不仅构思奇妙,建筑精巧,富有诗画意境,在中国是仅存。

(本文摘编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震央距赵州桥40公里,附近建筑物毁损严重,石桥却安然无恙,强烈的抗震性令专家惊叹不已..
  • 广济桥座落在广东省潮州市东部,横跨于滚滚韩江之上,东傍笔架山,南眺凤凰洲,西临东门闹市,北仰金山,直对广济门,故名。另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立于桥畔的传说,又俗称”湘子桥”...............
  • 苏州地形河湖交错,故而桥梁众多,是一著名的水城。而在众多的桥梁之中,最为壮观的桥,就是唐代所建造的宝带桥..................

  • 芦沟桥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
  • “洛阳桥”是中国现存第一座跨海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13公里处,横架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之上,桥以江为名。其建筑方式透露出古代科技文明的先进。因洛阳江之入海处,江阔水深、浪急潮怒,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中飞虹跨江建造桥梁,实为当时的桥梁工程创了奇迹,故有“洛阳之桥天下奇”之赞誉。
  • 位于古城建水城西3公里处,有一座造型奇巧、雄伟壮观的双龙桥。它横亘于南盘江支流的沪江河与塌冲河的交汇点上,桥下的泸江、塌冲两河,犹如双龙盘曲相连,故该桥称之为“双龙桥”。
  • 当击打的方位不同时,发出的声音亦不相同,会听到5种如金玉般的响声音阶,有的低沉浑厚……
  • “五里桥”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晋江县安海镇的西侧。安海镇古称安平镇,因此,此桥又称为“安平桥”。又因位居于安海镇西畔,故又俗称“西桥”。初建时桥长811丈,宽1丈6尺,长度约合五华里(即二公里半),故又称为“五里桥”。
  • 侗族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古朴灿烂。侗族村寨多建于山麓、溪流河畔,所以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此地区建筑桥梁的特色是,桥上有廊和亭,能挡风遮雨、供人畜通行,故称为“风雨桥”。桥梁对于侗族人沟通村寨之间的联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战国秦昭王时代,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外闻名的巨大水利工程。著名的古代索桥─“安澜桥”,就坐落在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市区西岷江上,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