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從「政治家族」看「新階級」

胡平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12日訊】9月1日,《南方週末》發表了馮軍旗的文章「中縣『政治家族』現象調查」,引起廣泛關注。

馮軍旗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從2008年初開始,在中部某縣掛職兩年,分別擔任副鄉長和縣長助理各一年。掛職期間,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細緻地從內部深入記錄了一個縣級政權的人員組成、結構、晉陞方式和相互關係;寫成研究論文《中縣幹部》。「政治家族」即為其中一部分。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完整記錄了這個縣級政權系統內部,當地家族成員的任職關係。所謂「家族」,是指血緣和姻緣的集合體。作者根據一個家族出「幹部」的多少,把政治家族分為「大家族」和「小家族」,一個家族產生5個以上副科級幹部為「大家族」,5個以下、2人以上的為「小家族」。根據作者的調查統計,在中縣之內,竟然有21個政治「大家族」,140個政治「小家族」,共161個「政治家族」。他們佔據了中縣各部門的重要職位。

作者的結論令人觸目驚心,但絲毫不令人感覺意外。網上早就有個流行詞「官二代」,講的就是官員的後代很容易當官並充斥官場這一現象。官二代現象決不只限於基層,高層也有,那就是太子黨。據說中央有過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一代革命家每家可以安排一個子女出任副部級高官--這是照顧性的。如果有能力有造化,還可以把官做得更大。正所謂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

應當指出:官二代、太子黨的盛行,乃是當今中國特定情況下的產物。

第一、在民主制下,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

不錯,在民主社會裡,官二代們,由於其生活成長的環境,父輩的廣泛人脈和響亮的姓氏,如要從政也擁有不小的優勢。但也不盡然,有時候,這種背景反而成為包袱;因為別人會懷疑你不是憑本事而是憑關係。更重要的是,民主政治是民意政治,是選舉政治。如果你想當民選的官員,你必須得到選民的認同,贏得足夠多的選票;如果你想當任命的官員,除了要有相關官員的提名外,也還需要得到民意代表方面的認可。中國的太子黨官二代們,有幾個通得過選票和民意這一關呢?

第二、在古代中國,沒有選舉有科舉,也不可能出現官二代太子黨氾濫這種現象。古人何嘗不知,考場考得好不等於日後當官就一定當得好,問題是總得有個門檻,有個六親不認的硬槓子,有個對平民子弟與權貴子弟一視同仁的標準;否則必定是血統論關係學和裙帶風大行其道。

不錯,今日中國官場也講究文憑,也有了公務員考試制度。只是今日中國,文憑太多,品類不齊,含金量相差非常大,更不用說還有很多假貨冒牌貨。至於說公務員考試制度,那和古代的科舉還有所不同。古代的科舉考試,門檻高,難度大,考上是要當官的;而現今所謂公務員,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其中既包括領導職務,也包括非領導職務,如辦事員、科員。假如一個縣有上萬名公務員,其中算得上官的只有幾百個。公務員考試門檻低,難度小,當公務員容易當領導難。就算平民子弟和官宦子弟有平等的機會進入公務員的大門,進去之後能不能混上官位,各人的機會就大不相同了。馮軍旗的論文就是告訴我們,家族政治對基層權力的壟斷,固化了原有的社會階層,令普通家族出身的更難憑藉才幹獲取政治前途。

第三、在毛時代,也沒有官二代太子黨現象。在毛時代,大量的官二代和太子們還沒長到可以當官的年齡。更大的區別是,毛時代是領袖個人獨裁,現在是寡頭集體專政。作為獨裁者,毛既需要通過各級官員實行統治,同時又對他們、尤其是對那些高級官員百般猜忌,唯恐他們形成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勢力。毛常常有意識地提拔新人,提拔那些沒什麼背景的工農份子;因為他覺得這種人對他更忠誠,也更好駕馭。這既裝飾了工農當家做主的場面,又強化了個人的權力。在毛時代,幹部子弟也享有若干特權,但比起現在就差遠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南斯拉夫的共產黨領導人德熱拉斯寫過一本書《新階級》,批評共產黨在掌權後沒有兌現消滅階級的諾言,反而使自己成為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一個新階級。嚴格說來,德熱拉斯的批評不準確。新階級是在後極權時代才成型的。在中國,是在鄧時代,尤其是在「六四」之後,在鄧以後,中共統治集團才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新階級;或者用一些學者的說法,曰特殊利益集團。如果我們再考慮到他們對經濟資源的高度壟斷,這個集團的面目就更清楚了。

轉自《中國人權雙週刊》

相關新聞
胡平:朱鎔基的萬丈豪情與無奈
胡平:達賴喇嘛退休不是垂簾聽政
胡平:文明對野蠻的偉大勝利
胡平:美國反恐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