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製造於一體的陶土工藝品。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紫砂礦土,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泥構成,統稱紫砂泥。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吸收茶香、茶色、茶味,茶壺使用越久,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因紫砂壺吸色、吸味的特點,有「一壺不侍二茶」之說。

  

紫砂茶壺吸附性能好,使用時間長了顏色變深,光澤油潤,很值得欣賞把玩。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水也有茶水色、香、味。

起源

宜興紫砂壺精品(國立故宮博物院)


紫砂茶壺的起源沒有一致說法。據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創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說明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其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均沿用周高起的說法。

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出土,被認為宜興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據。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並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中「……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

明代正德及嘉靖年間龔春所造的茶壺,今天仍奉為上品,被稱作「供春壺」,當時茗茶者指它「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吳梅鼎的《陽羨瓷壺賦》記載:「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

紫砂壺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位於太湖之濱的宜興丁山(丁蜀鎮),是一個普通而美麗的小鎮。鎮裏的村民早出晚歸做農活,閒暇時便用陶土製作日常需用的碗罐,過著無憂無慮而平淡的生活。

有一天,鎮上來了一個僧人,他一邊走一邊大叫:「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都很好奇,也很疑惑。僧人發現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嗎?」人們越發不明白,眼睜睜看著他走來走去。

不一會兒,這位僧人提高了嗓門,旁若無人地快步走了起來,有一些有見識的長者,覺得他像一個奇人也就跟著僧人一起走。走著走著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僧人便突然間消失了。長者們開始四處尋找,發現有幾處新開口的洞穴,裏面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們搬了一些彩色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的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

就這樣,一傳十、 十傳百。紫砂陶藝便慢慢形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