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倫納暢談「道和義」

人氣 40
標籤: ,

【大紀元2016年0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波士頓報導)中華多媒體協會3日下午,在中華公所舉辦「道和義﹑古與今」講座。主講人鍾倫納博士暢談了古今的道和義。

鍾倫納,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及碩士,波士頓大學博士,美國辛辛那提醫學院副教授,長期在美國從事老年服務制度和社區發展等工作。

他認為,中文的道有深刻的涵義,在外文中沒有完全恰當的翻譯。英文的「the way」與道有相通的含義,道可以指天道、王道、正道等,初意簡單而易辨,指通往目的地之途,逐漸變成規律、原則,誰掌握了原則與規則的界定權,誰便代表了道。

甲骨文只有「途」字,「道」字在晚起的金文才出現。金文的道字,很多時在下方加「寸」字,表示手的動作,「道」成了「導」,有導引的意思。《尚書‧洪範》中,箕子總結出「九疇」(九項大法),以天象檢驗君主行為﹕雨、晴、暖、寒和風如皆具備,又各按原有規律有序發生,則草木繁盛、五穀豐登。

但如果出現異常,則發生大雨、乾旱等異象。「治道」與「自然之道」就相互關聯起來,以自然力量來制約王權。老子將道視為「萬物之母」,通過「修道」,人可以同化於道。

治國中執著於道的「守常」,固然有保守的傾向,但也有穩定文明的作用。「義」就有超越常規的意義。當王道失控時,建制不能滿足基層的需要,民間就出現反抗,「義」就出現了,起義、俠義、行義等。但建制方面也會用「義」來提倡忠義的行為,擁護王權。

「義」又指公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假設義發自內心,發揚義端是每個人的責任。孔孟之道將「義」提昇為華夏行為的至高標準,不讓君權壟斷。

《三國演義》有劉關張的結義,關公的義氣,《水滸傳》有「替天行道」的俠義,華夏文化對「義」非常重視。中文的「義」比西方的公義(justice)遠為複雜。

「義」又分為非建制的義(純義,義行雙方可以全無關係,也不望回報)、半建制的義(有特殊對象及關係,如結義)及建制化的義(如忠義)。關公同時受建制、半建制及非建制推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義雖然比常道動蕩,但最終源於原來的道。當社會變化快速時,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對民眾多開展討論與教育,對適應及認識新生事物很重要。「義」的出現,也是對當權者的警號,是解決執政者的問題的民間方式。

辨別「道」是為了順應及發展,判斷「義」可以助人解困及正己。

鍾倫納還討論了西方的道,包括美國、希臘、巴西及土耳其的民主發展之道及問題,開闊了聽眾的思維,引導大家從古到今思考問題。◇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鍾倫納:廣東與中國
鍾倫納博士演講「廣東與中國」
「鄧麗君經典之夜」花絮
鍾倫納談易經 變中求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