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無心插柳柳成蔭 桃醫「鞏俐」成醫病間橋梁

龔麗芬(右)在急診室與醫師溝通病況。(徐乃義/大紀元)

人氣: 49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6年07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享譽國際的華人女演員鞏俐,榮獲多個海內外最佳女主角等演技大獎。而在衛福部桃園醫院也有一位「鞏俐」——龔麗芬,她的各方面表現受到桃園醫院分院長陳瑞昌和不少醫護的肯定;而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長王偉傑是龔麗芬的「伯樂」,他認為龔麗芬是桃園醫院的無形資產,對於當年能發掘這樣的人才,仍覺得相當得意。

辦事積極細心 能力受肯定

身高僅155公分的龔麗芬,目前是桃園醫院祕書室專員,怎麼會蛻變成170公分的「鞏俐」?而且讓大多數醫師、護理人員、急診室醫護、掃地阿姨、醫院圖書館長都對她滿臉笑容,開心地喊她「鞏俐」。這是一段小資女孩努力的成果。

龔麗芬在1996年以檢驗室專員身分進入桃園醫院上班,因負責處理檢驗室的檢體收集及檢驗結果報告,而有機會和各科醫護人員互動。當年擔任腎臟科主 任的王偉傑和龔麗芬共事多年,發現交代她的工作都能很細膩、完美地完成,尤其應對、進退得當,很有當公關的「饋口」,於是在2001年桃園醫院成立公關室 時,時任公關主任的王偉傑就挖角龔麗芬加入公關室。

龔麗芬謙虛說,一開始哪知道公關是什麼「碗糕」?尤其當年電視劇《白色巨塔》十分轟動,她還擔心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還好有「老闆」(王偉傑)的 全力相挺,全院上下因此也不看僧面看佛面;她抱著戰戰競競的態度,並告訴自己,「工作是為了讓更多人免於疾病的痛苦,要勇敢挺下去。」因為每位醫師處理病 人的方式及SOP不同,她都會先仔細研究、推敲、了解醫師是屬於注重細節或是「啊撒哩」型,才能做好醫病交流。

剛開始出任公關時,因為桃園醫院是公家醫院,龔麗芬第一關就是主動到醫院附近民代以及桃園6位立委辦公室「拜碼頭」,其中的「眉眉角角」讓她至今仍心有餘悸,所幸在多年來的互動下,還與很多民代成了好朋友。

大事件洗禮 由慌亂到熟練

龔麗芬說,2012年9月前總統陳水扁由北監來到桃園醫院,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醫院一下子湧入許多國內、國際SNG採訪車及新聞記者,由於沒有類 似經驗,當時自己真的很慌亂。龔麗芬還記得,當時呂秀蓮到醫院探視時,群眾激動地高喊:「釋放阿扁!」讓首次碰到群眾包圍醫院的自己也亂了分寸。

經歷「阿扁」事件後,讓龔麗芬看到記者「搶」新聞的實際情況,也學會如何公平地提供新聞,以及如何與記者互動,至今她仍很感謝友報女記者甘嘉雯及桃園區平時跑桃園醫院的地方記者給她的鼓勵,還指點她如何因應。

後來,在2015年6月27日晚間,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發生,派對變煉獄,大火造成484傷、15死,是台灣繼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受傷人數最多的災難,案發地雖然在新北市,但桃園醫院也是收容醫院之一。

有了「阿扁」事件的經驗,桃園醫院在處理塵暴事件時就很能變通,桃園醫院長官決定成立桃園醫院Line群組,記者有問題可以直接在上面提問,龔麗芬 請教醫師後再到群組回答,並每天定時公布處理進度;而陳瑞昌副院長也在資訊保密下錄一段「狀況」,供電子媒體使用,讓記者不用再為了搶新聞弄得人仰馬翻。

將心比心 促進醫病和諧

龔麗芬每天穿梭在急診室裡與醫師交談,手機每天的Line還將近百通,不時地打斷交談,她還得向電話那端給予親切又不失端莊的回應。儘管經常忙得團團轉,龔麗芬卻能將事情處理得有條不紊。

在工作中,龔麗芬發現,醫病間因持不同的立場會衍生出問題來,即使在急診室裡有明確的醫療處置分級,但對病患家屬來說,只看得到自家人的處置狀況,加上對醫療人員的不信任及內心的不安,心急的情緒便難以控制,這也是急診室常發生衝突的原因。

於是,龔麗芬認真扮演了一個溝通者的角色,為醫院化解了不少衝突。「懂得病人及家屬的心態,並從中建立信任,是醫療人員與病人關係的基石。」她說,抱持著將心比心的態度,給予病患溫暖真誠的關懷,讓他人可以漸漸解除病痛,看到病人康復出院,這是她工作中最大的成就。

龔麗芬說,她把自己定位在擔任醫師、病患間的中間人,因此除了會針對患者做治療前的心理建設,也在必要時請醫院社工主動介入;至於對醫師的部分,她自己需要主動多問多做,尤其要明白醫療的療程,再加以溝通、協調,很多事就能迎刃而解。

女兒繼承衣缽 盼工時改善

相對於鞏俐這個大影后是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畫魂》等悲劇影片封后,桃園「鞏俐」龔麗芬則有個美滿的家庭,與先生育有2女1子,長女在八德檢驗所上班,長子在網路公司擔任工程師,么女王巧琦則是護理師,也在桃園醫院工作,現在負責急診室。

王巧琦說,自己追隨著母親的腳步,投身進入醫療體系服務,媽媽告訴她正確的價值觀及自身的心路歷程,相信有母親的指導,她將成為一位優秀的醫療人員。

至於對未來的期許,王巧琦期望醫護工時過長的問題能得到改善,她說:「不希望我們將來的孩子跟我們一樣,經常看不到孩子!」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