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醫師魏天舒講解 頭痛的中醫診療

精神不濟 乏力 疲憊 過勞 頭痛
西醫病名中的偏頭痛(migraine)、緊張性頭痛(tension headache)或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TH)均可參考中醫頭痛的診療原則進行辨證施治。(Shutterstock*)
人氣: 190
【字號】    

【大紀元2019年03月29日訊】頭痛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自覺症狀,它可單獨出現,也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本文所討論的頭痛,主要是內科雜病範圍內,以頭痛爲主要症狀者。西醫病名中的偏頭痛(migraine)、緊張性頭痛(tension headache)或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TH)均可參考中醫頭痛的診療原則進行辨證施治。

本病證歷來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如「腦風」、「首風」、「頭風」等。頭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頭痛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引起,而以風邪爲主;內傷頭痛的發病與肝、脾、腎三髒有關,因「腦爲髓之海」,腦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脾胃運化水穀精微,輸布氣血上充於腦。至於外傷跌撲,久病入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亦常可致頭痛。

辨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的最基本的兩個特點之一。所謂辨證是指根據不同的症狀、病證採用不同的方藥和腧穴。並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的辨證,分外感和內傷,除詳問病史,根據各種症狀表現的不同,辨別致病之因以外,尤應注意頭痛之久暫,疼痛之性質、特點及部位之不同,以便進行辨證論治。因此問診時對症狀特點及病史的準確把握非常重要。

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較急,痛勢較劇,多表現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每因外邪致病,多屬實證,治宜祛風散邪爲主;內傷頭痛,一般起病緩慢,痛勢較緩,多表現爲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多屬虛證。治宜補虛爲主。但亦有虛中挾實者,如痰濁、瘀血等。痰濁頭痛,常見噁心嘔吐,瘀血頭痛,則頭痛多見於刺痛、鈍痛、固定痛,或有頭部外傷及久痛不愈史,當權衡主次,隨證治之。

頭爲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絡皆循頭面,厥陰經上會於巔頂,故頭痛可根據發病部位之異,參照經絡循行路線,加以判斷,則有利於審因施治。大抵分以下幾種:

1、 太陽經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
2、 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
3、 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
4、 厥陰經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系。

臨床辨證既應注意頭痛的性質、部位,同時還應結合整體情況,及其有關兼證全面分析,以便處方用藥、選取穴位。

論治

治療上,常按八個證型來施治:

1、風寒頭痛,治以疏散風寒,以川芎茶調散爲主方,隨證加減;
取穴:風門、列缺、風池、合谷、大椎
2、風熱頭痛,治以疏風清熱,與芎芷石膏湯加減;
取穴:風府、上星、曲池、合谷、風門、外關
3、風濕頭痛,治以祛風勝濕,與羌活勝濕湯加減;
取穴:風府、上星、曲池、合谷、頭維、三陰交
4、肝陽頭痛,治以平肝潛陽,與天麻鉤藤飲加減;
取穴:懸顱、百會、行間、俠溪
5、腎虛頭痛,治以養陰補腎,與大補元煎加減;
取穴:腎俞、太溪、關元、百會,偏於陽虛加命門
6、血虛頭痛,治以養血爲主,以加味四物湯爲主方;
取穴:百會、氣海、足三裡、三陰交
7、痰濁頭痛,治以化痰降逆,方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取穴:百會、太陽、豐隆、陰陵泉、中脘
8、瘀血頭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竅活血湯加減
取穴:合谷、太沖、血海、百會、啞門

典型病例:

周XX:女,45歲,工人,偏頭痛2年,每於心情不暢、精神緊張、失眠勞累時發作,症狀逐漸加重,每次發作時頭痛劇烈,連及眼、齒,抱頭哭叫,痛苦不堪,大約持續2、3小時緩解。經現代醫學診斷爲血管痙攣性頭痛,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來診後,診爲頭痛,肝經風火偏盛,採用中藥、針灸治療。方用天麻鉤藤飲,酌加菊花、川芎、全蠍、地龍等藥;針刺太陽、安眠、頭維透頷厭、風池、懸厘、陽陵泉等穴,隔日一次。約二週後停止治療。二個月後隨訪,未再發作。

魏天舒 安省註冊中醫師 針灸師

多倫多天興中醫診所(T&X Health Centre)電話:416-535-8588

責任編輯:文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