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取經第一人:法顯

比玄奘早二百多年的西行取經人

文/秦順天

法顯在阿育王宮殿遺址。《Hutchinson’s story of the nations》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6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古代,行旅異域最遠的不是商人,不是軍人,不是文人,而是和尚。

法顯、玄奘都曾徒步南亞數萬公里,玄奘翻越帕米爾高原時是30歲,而法顯當時已經60多歲了。

三歲出家當了小和尚

法顯,俗姓龔,約公元337年生於今天的山西臨汾,當時叫平陽,平陽郡屬羯族人創建的後趙統治,羯族人都崇尚佛教。

法顯有三個哥哥,都是童年相繼夭亡。篤信佛教的父母惟恐小法顯也遭遇不測,在他三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希望求得佛菩薩的保佑。但因年紀太小,小法顯仍住在家中。幾年後,小法顯得重病,快要喪命時,父親馬上將他送到了寶峰寺,在寺院只住了兩宿,他就轉危為安。痊癒後,小法顯就不願再回俗家了。其母思念他,後來就在寺院門外蓋了一間小房子,以方便見兒子。

法顯十歲時,父親離世。不久,他母親也去世了。法顯回家辦理完喪事,馬上又返回了寺院。

當時寺院有自己的土地。一次,法顯與幾十個沙彌在田中割稻,一些飢餓的賊衝上來,要搶奪他們的糧食,同伴們都嚇得逃開了,只有法顯一人站著不動,他對那些搶糧食的賊說:「如果需要糧食,你們就拿走吧。不過你們今日的貧窮,正是你們過去不布施的果報啊。如果你們現在還要搶奪他人的糧食,恐怕來世會更窮苦的,貧僧我真為你們擔憂啊!」說完,法顯就回了寺院。那些搶糧的賊人,受他的話的啟悟,紛紛棄糧而去。寺中數百僧眾,莫不歎服。

二十歲時,法顯受大戒,成為持二百五十戒律的僧人,從此他更加精進,通覽經書,恪守佛家禮法規矩,當時就被讚為「志行明敏,儀軌整肅」。

法顯在阿育王宮殿遺址。《Hutchinson’s story of the nations》插圖。(公有領域)

九死一生的求法之路

法顯出家六十多年,常慨嘆漢地經律短缺不全。那時戒律鬆弛,僧人無法可循,上層僧侶亂法壞教,沒有經律來規範他們的行為。法顯認為只有取得真經、譯成漢文,才能矯正時弊,讓眾僧了解真正的佛法大義。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已逾花甲之年的法顯決定西赴天竺尋求戒律,當時有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位同伴隨之同往。

400年,法顯一行五人到了甘肅張掖,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後來,又增加了慧達,共計十一人,西進至敦煌。

他們得到太守李浩的資助,西出陽關,一路西行,穿越白龍堆大沙漠,即屢有熱風惡鬼、遇上就可能被流沙埋沒喪命的「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沙漠裡,四顧茫茫,他們看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根據路上暴露的白骨確定路標。

歷經十七個晝夜,跋涉了一千五百里,法顯一行終於到達當時的西域小國鄯善,古稱樓蘭。停留了一個多月,繼續前行。接著,耗時一個多月,法顯一行平安地穿越了「進去出不來」的塔克拉瑪大沙漠,401年初,到達于闐國(新疆和田)。

公元402年,法顯等人終於翻過了群峰接天的蔥嶺(帕米爾高原),這是絲綢之路的「死亡之地」, 強盜橫行,無數商客曾命喪於此。山上積雪常年不化,法顯多次目睹過雪崩。山路艱險,懸崖高聳,過去已有人在此鑿石通路,修有梯道。六十五歲的法顯攀越七百多階梯道,抓著懸掛在河兩岸的繩索橫空過河,類似險途多達幾十處,都是漢代張騫、甘英都不曾到過的地方。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是古代中國和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之必經之地。(Irene2005/Wikimedia Commons)

南渡小雪山(阿富汗的蘇納曼山)時,起程時的一行人有的走散、有的病故、有的折返,只剩下法顯、慧景、道整三人了。

三人翻越長年積雪的小雪山,爬至山的北陰,突然寒風驟起,慧景難敵風寒,打著寒戰對法顯說,「我要死了,你們繼續往前走吧,不能大家都葬身於此。」說完就咽氣了。法顯撫摸著慧景的遺體,哭訴說:「取經大願尚未實現,你卻早離開了,命也奈何!」

然後法顯與道整泣淚前行,翻過小雪山,到達羅夷國,一路前行。快到天竺國,離王舍城還有三十多里時,天已傍晚,法顯住宿在一座佛寺裡,準備第二天去靈鷲山,那是聞名的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地。寺院的僧人勸他,「路不好走,而且有很多黑獅子,過去吃過人,你怎麼去呢?」

法顯執意要去,眾人見不能勸止,就派兩個僧人護送。來到靈鷲山,天色已近黃昏,法顯欲在山上過夜,兩個僧人害怕,撇下法顯回去了。法顯獨自留在山中,燒香禮拜,瞻觀聖蹟。夜裡,突然竄出三隻黑獅子,蹲在法顯面前,它們舐著嘴唇、搖著尾巴,盯望著法顯。法顯一心念佛,像沒看到獅子一般,誦經不輟,他默念:「你們若想害我,先等我誦完經;若是想試煉我,你們就趕快走吧。」過了許久,獅子才離去。

法顯到達天竺是公元402年。當時天竺由大小三十多個國家組成。法顯和道整周遊各國,瞻仰故跡,求法求經。當時傳經,都是和尚代代相傳的口授,很少有現成的佛經,於是法顯開始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每日聽和尚口授,聽一句,法顯錄一句,經年累月三載,法顯錄下了厚厚的《摩訶僧祗律》等六部經典。

《摩訶僧祇律》。檀香山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道整見天竺佛門法則有序,眾僧威儀肅然,慨嘆漢地政亂,戒律殘缺,不願離開佛教聖地,所以留在中天竺不再回國。

但法顯初心不改,為實現讓戒律流通至漢地的初衷,他毅然決定回國。告別道整,他一個人繼續周遊了南天竺和東天竺。409年底,法顯渡孟加拉灣,到了獅子國,即斯里蘭卡,求得了四部國內沒有的佛典,他的虔誠還感動了當地一位居士,替他抄寫了《大般泥洹經》。

一天早上,他來到無畏山僧伽藍(僧眾共住的園林,即佛教寺院),忽見一位商人用一把白色絹扇供養玉佛像,法顯倍感親切,因那種絹扇只有晉地他的家鄉才出產。回想自己漂泊異域,十載有餘,而同伴或亡或留,孤苦伶仃的他內心悽然,淚如雨下。

歸期難測,面對茫茫大海,年逾古稀的法顯翹首以盼回歸的大船。

浮海東還

411年八月,孑然一身的法顯,身背多年收集的梵文佛典和佛像,終於搭上可載二百多人的大商船,循海東歸。

不料,下海僅兩天即遇暴風,船漏水入,船上人害怕地把雜物都扔進海中減重,法顯也將攜帶的澡罐及防身器物扔進大海,然後護住裝滿佛典的箱子。因害怕商人扔了他的佛典,法顯一心念誦觀世音菩薩,祈願佛佑,船總算沒有沉沒。大風吹了十三晝夜,船被吹到一個小島上,補好漏處,船又繼續前行。

瀰漫無邊的大海難辨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時有大浪相搏,黿、鼉等水怪出沒,經過近三個月的海上漂流,船到了爪哇。停留了五個多月後,法顯又跟隨其他商人,換船繼續北航,打算在廣州登陸。

船行二十多天後,一天夜裡,突然遭遇罕見的黑風暴。船上人很恐懼,信婆羅門教的人說:「就因為船上坐了一個和尚,才使我們遭此大難。」於是眾人打算把法顯推下海去。資助法顯東歸的商人呵斥說:「你們如果想把這個僧人扔下海,就把我也扔下去吧,不然就殺了我。漢地帝王崇信佛教、禮敬僧人,我到那裡上告漢帝,你們一定會受到懲罰的。」眾人只好作罷。

海上漂行了近三個月,糧、水將盡之時,忽然一天船就漂到一岸,法顯看到了岸邊有熟悉的灰菜,知道自己回到了中國。

乘著小船,法顯沿河口溯流尋找村莊,看見兩個獵人,他問:「這裡是什麼地方?」 才知道船被吹至山東青州長廣郡的勞山(今青島嶗山)。獵人把此事告訴了太守李嶷,素來敬信佛教的李嶷,聽聞有僧人從遠方歸來,親自出迎慰問。

法顯通過印度的路線。(公有領域)

忘身求法的法顯,終於在公元412年返回故土,歷經30個小國,遊歷了中亞、南亞和東南亞許多地方,範圍之廣,前無古人。與他同行者,六人中途折返,二人於途中死亡,二人留居在外,最後只剩法顯一人回歸故土。回顧十三年的求經歷程,法顯說,「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第二年秋,法顯到達晉都建康(南京),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公元422年),八十五歲的法顯終老於此。

在他生命最後的七年裡,法顯志在弘揚戒律,以老邁之軀,一直勤勉艱苦地進行著翻譯經典的工作。他與外國禪師佛馱跋院羅一起,在南京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祗律》、《泥洹經》、《雜阿毗曇心》、《大船尼戒本》等六部二十四卷經律論,約一百多萬字。《摩訶僧祗律》被稱為大眾律,後來成為佛教五大戒律之一,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顯譯出的《大泥洹經》當時廣為流傳。據說南京朱雀門一戶世代信佛的人家,抄寫了一部《大泥洹經》,讀誦供奉。後來遭遇火災,家中物品全部燒光,唯這部《大泥洹經》,連封面都沒有燒壞。此事在京城廣傳,人人感歎經書的神奇。

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佛國記》,別名《法顯行傳》,首次實錄了自陸路遊歷古印度,再由斯里蘭卡經南洋群島航歸的行程。它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而且是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西域和印度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

《法顯傳》(《佛國記》)宋刻本之首:「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公有領域)

《佛國記》還詳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蹟和僧侶生活,後來被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一位印度史學家曾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唐代名僧義淨說:「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他辟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

法顯之前,中國真正到印度的求法僧人幾乎沒有。留學天竺攜經而返者,法顯為第一人,他是第一個把梵文經典帶回國內並直接翻譯成漢文的人。

法顯一生處事平淡,西行途中沒有像玄奘那樣獲得高昌王的鼎力支持,歸國後也沒有受到朝廷禮遇,但他早玄奘二百多年,就成就了西行取經的壯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

參考資料:

法顯《佛國記》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
梁慧皎撰《高僧傳》卷三《法顯傳》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
唐靖邁撰《古今譯經圖紀》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唐智升撰《開元釋教錄》
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玄奘到了涼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沒有通行證。涼州都督追問玄奘,玄奘回答:「我從長安來,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嚴密防守邊境,於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長安。
  • 兩天後,玄奘到達伊吾。伊吾寺裡一位老僧,衣服帶子都來不及繫,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玄奘了,抱住玄奘,他哀號哽咽不止,「想不到今日再見故鄉人!」
  • 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陳列出玄奘從印度用二十匹馬馱回來的佛經,520夾共657部、如來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銀等佛像七尊。僧尼隨行護送,各色儀仗莊嚴隆重,香煙繚繞,散花供養,梵樂偈贊不絕。競相瞻仰的百姓、士人和官吏集聚如雲,十分擁擠。為避免踩踏事件,官府通知大家就地燒香散花,不可移動。
  • 翻譯《大般若經》期間,玄奘曾對弟子說:人的形體虛幻,不能長久。我65歲時,一定會死在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常常擔心翻不完,大家要多努力,不要怕辛勞。」
  • 故事中的漁民救人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報,既幫淹死鬼修成了正果,自己因救了三個人積了很大陰德。自從淹死鬼做了土地神,漁民就再也不打魚了。而漁民也得到了福報,在神佛的護佑下,不管災年豐年,他家的莊稼年年豐收,家中事事順利,家境也慢慢富裕起來,他活到八十多歲無疾而終。
  • 《壽康寶鑑》裡記載的一個因果故事,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故事中藍潤玉的行為,在現代人眼裡,不僅不算啥錯誤,很可能還會被人以「痴情」「追求愛情」等來看待,會看成一段有「浪漫情愫」的「暗戀」及「美好回憶」。可是,他的行為卻遭到了天譴惡報。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