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之一

文機

人氣 193
標籤:

【大紀元5月7日訊】 第一篇


緣起

我很喜歡吃祖母在清明節做的粄,客家話叫“嘎一”(國語稱〝小發糕〞)祖母今年86歲,已經沒有力氣作粄了,過去在不同的年節喜慶時,客家人都會製作各式傳統客家“粄”應景。現在大家各自成立小家庭之後,因為吃的不多,大多懶得大費周章製作,去市場中購買一些應應景就夠了。

客家人勤儉持家,過去大家族人手多凡事喜歡動手自己做。自小就會訓練女兒們操作各種家務事,以便結婚後成為婆家的好媳婦、好幫手,雖然有些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內,一些傳統風俗美食製作得以傳承。你看我們現在地球村的社會關係,飲食多元化西化,這些傳統漸漸流失,很遺憾的是我也沒跟父母親學到製作方法,筆者的父母親喜歡動手做,而筆者就負責動口吃和讚美感謝,是個標準的〝妹賊〞。

這次我拜訪的這個主人翁是客家人,以機器輔助專業製作各式粿、粄製品,你可以嘗試做做看,或者僅是分享美食的生產製程。

前置作業

老闆每日清晨四點就起來工作,六點半開著電動三輪車到傳統市場做生意,我將製作過程作成紀錄給各位讀者分享。

操作基本功:這是所有的米粿製作的前置作業

1、所有的米都一樣,略洗後泡水3小時左右。

2、用磨漿機將泡過水的米磨成米漿。



3、米漿脫水機將米漿水分脫乾。

機器發明前,過去長輩是把米漿裝在棉布袋中,用大石頭壓在長條椅上,等候一天半載慢慢瀝乾水分,稱之〝粄團〞。機械化後,用米漿脫水機脫乾變成粄團,只要10到20分鐘。




4、攪拌機中放入脫水乾燥的粄團略為攪拌柔軟,煮一鍋熱水,同種的粄團切一小塊,下熱水中煮熟撈起,客語稱之〝粄母〞。


5、攪拌機中的粄團加入撈起的粄母,繼續攪拌均勻。就好像是粄團經人力的搓、揉、壓,加入的粄母使粄團變很Q很柔軟。


製作成品時注意事項

攪拌柔軟的粄團分成相同小團,灑上太白粉,手也抹太白粉才不會粘手,為什麼用太白粉?因為太白粉蒸過後變軟,而麵粉蒸過後會變硬,會影響成品外皮的口感。

在蒸盤上塗抹花生油,花生油蒸起來很香,也可以防止蒸熟的粿沾黏盤上,密切注意溫度火候控制。

清晨四點老闆一人同時進行各種粿的作業,又要回答我的問題顯得很忙亂,最後還發現成品蒸得不漂亮的疑惑。


大約四點半過後老闆的弟弟、兒子、媳婦陸續加入工作,一直到六點半要包裝出發去市場做生意,老闆的弟弟才恍然大悟,是米搞錯了,這都怪筆者在旁礙手礙腳,筆者道歉連連,老闆卻一點都不介意,直叫筆者隔天再去拍過新成品照片,他說明天一定不會弄錯。

筆者當然義不容辭,再去拍照時老闆說,雖然米弄錯了蒸的不好看,有的皮口感吃起來不同。客人要買之前,因為他誠實跟客人說明米弄錯了,客人還是願意吃吃看難得〝突槌作品〞,還是賣光光呢!這是老闆有誠信,生意可以長長久久的做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沒事!沒事!」是一種生活哲學也是EQ
成語故事:「一字千金」
腦筋急轉彎:火柴棒(1)
家常菜譜:涼拌小黃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