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藝海滄桑》( 下 )

1947年的評語

*金受申的文章︰

1947年一月中旬,當時著名的民俗學家金受申在《北平日報》連載題為《相聲》的文章,具體描述了那時相聲在社會上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相聲存在的問題。這篇文章發表到今天,已經超過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問題,與相聲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為當時的見證與目前的參考。

*《相聲》內容︰

一、關於準詞和「現掛」的問題。

文章指出︰朱紹文﹙『窮不怕』﹚的功績是趨於文雅,編大笑話;李德錫﹙『萬人迷』﹚的功績是改正對口,能用面部表情來引人發笑。相聲有一定準詞的,只有幾段說字意和十幾段背的玩意。單春、對口皆係教授每段綱領,捧逗層次完全是半準詞,半活口的。相聲段子大約可以區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特殊字意段子,人數二、三人皆可,全有固定可用的詞句。常演的為數不多,只有十幾段,例如《三字同頭》、《八大吉祥》、《一物一象》、《四管四轄》、《切糕架》等。

第二類是三人相聲,其實減為兩人也能說,常演的如《文訓徒》、《武訓徒》、《扒馬褂》、《大算人口》等。

第三類就是最流行的對口相聲。新興藝人自然不注重單春,而當時無論上館子、「撂地」、上電台、走堂會,一切表演通常用這種段子,數量大約有百段上下。

其次,相聲是注意譎諫的。說相聲全在臨時動機、隨意抓哏、隨機應變﹙現掛﹚,例如常寶霖﹙『二蘑菇』﹚在敵僞期間,因表演時諷刺麵粉漲價,曾被捉到憲兵隊裡去。

二、關於「藝人隊伍」的問題。

在光緒庚子以前,有一個落魄文人朱紹文加入相聲界,就是大名鼎鼎的「窮不怕」,北京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當時的相聲藝人幾乎全用滑稽的別號﹙如︰『萬人迷』、『大頭魚』…等﹚,那之後的藝人又時興在姓氏上加一「小」字﹙如︰小盧、小常…等﹚。

到了民初前後,北平有所謂的「相聲八德」得名最盛,其中焦德海更有「相聲大王」的名聲;之後順序傳承,到了近代的侯寶林、郭榮起、常寶堃,他們所創作的「新相聲」,實在來說,已經不是老派的說、學、逗、唱了!

三、關於「柳活」。

目前,許多新的相聲藝人,大半離棄了土地上的場子,改入館子作藝,白沙子撒字一法,漸次失傳。…以前學相聲,皆有一定的路子,固定的相聲段子學會了以後,才能憑個人靈機編新的。…現在只以學點話劇,唱幾個流行歌曲,便覺得了不得了?

四、關於「相聲格調」的問題。

電台播送的相聲太粗俗了,社會人士久有批評。北京電台已禁止播演《牛頭轎》、《姊夫戲小姨》﹙此為『太平歌詞』﹚、《兒子迷》、《拴娃娃》幾段,但仍有電台在那裡點說《誰是誰的爸爸》、《羊怎麼上的樹》。畢竟有人點就有人說,那是誰低級了?社會低級了!…試觀今日遊藝場所中,有多少趣味高一點的材料?

五、關於「相聲藝人收入」的問題。

文章指出︰某社開慶祝會,約說相聲的表演《影迷離婚記》,三十分鍾,十五萬代價,而且汽車接送。據說有的炙手可熱的相聲演員,每月最低能賺數百萬元,是時代的寵兒。試問那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駐美大使、現任北大校長的胡先生﹙胡適﹚,有此代價﹙行情﹚否?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