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八)

苍白的乡村教育(3)

【大纪元9月24日讯】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除了教科书之外,基本上没有课外读物。

当今中国一年要出版20万种图书,但农村学生,一年到头能看到的课外图书也许不到1本。孩子们没有课外读 物,大人们则除了从电视画面里得知天下大事外,报刊杂志也极少见到,更别提买本少则十来元多则几十元的书了。

中国的出版社似乎也在成心跟乡下农民过不去,总把书本的价格标得老高。倒是有个名叫金盾出版社的,该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价格标得格外低,挺受乡下老百姓喜欢。而且,金盾出版社那些有关果树栽培、如何把花草养得更靓丽的书本,实实在在是贴近了乡下农民的心坎。

乡村学校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校服、明确的校训只有极少的乡村学校才会有。

乡村学生除了上课就是上课,学习成绩好就“三好”了。文娱体育尖子很难像城里小学一样受到关注。总结起来就一点,乡村学校的目标明确:排除万难使孩子们中多出几名大学生,而孩子们当然是一切围绕考大学这座独木桥了!

考上大学是无上光荣的大事,有人会说,“中个秀才不容易啊。”—个村落要是出了个大学生,他将永远作为“榜样”出现在乡人的嘴里。考上的时候,孩子的家里总是要办上几桌酒席,村上的邻居会不请自到,塞上个红包给孩子,以示他们的奖励和祝贺。

乡村孩子也跟老师一样,在学校是学生身份,回家来就是小农民身份了。他们总要承担部分家务活,干点相对轻便的农活——农忙季节,下田插秧,收割稻谷对于他们而言早已熟门熟路。

尽管许多报刊电视媒体都曾喜滋滋宣布: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实际上,这结论下得太乐观了太荒唐了。而且我敢肯定,下此结论的人,可能是坐在家里不出门的空想家。事实应是这样:在我走过的任何一个村庄,都或多或少有孩子连小学6年级都没读完!

其实,即使是一帆风顺跨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也未必就从此踏上康庄大道。 因穷,农家孩子考上大学之后,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含泪撕毁录取通知书,甚至在一时失望之下走上自杀绝路的农家孩子或其父母,在南方各省,都偶有发生。

“难读书,书难读,读书难。”这话,尽管没任何农民亲口告诉我,但我却总能从农民的叹息里得出如此感慨。

还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中国众多站着说话不嫌累的某些理论家的注意。

一是越使劲送儿女读书的人家越穷,越是大学生出得多的村落,越是出名的穷村。究其原因,是农村人家花在儿女教育上的负担太重!

二是农家儿女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并省吃俭用把大学读完后,会毫不动摇地选择去城市发展。农村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出个大学生,却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出了大学生的村落基本上没能从家乡的大学生身上捞到啥“收成”。

乡村为培养人才花费了数不清的教育资本,到头来,只是改变了极少数当事人的命运,而把越来越大的贫困甩在家乡农村。

教育界的专家学家和教育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真该留意下面这种“声音”。

有名老家在安徽,而今月收入上万元的的深圳“金领”对我说起他家乡的贫困,我随口问:“那你干嘛不留在家乡作贡献?”这位名牌高校毕业的他先是脸上红了红 ,接着叹气:“你以为我不想么,可我学的是国际金融,在家乡能干啥子?”

我一愣,马上醒悟了。是啊,假如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时, 尽量在果树栽培、矿业开发、农牧业增收等利于农村发展上有更多的考虑,那么一个进行良种水稻研制的大学生很难跑到城里来寻找就业机会,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大都市。

@

———节选自《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

作者简介:

蔡成,中国青年作家,现居海外,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共发表近200万字作品,长于散文、随笔创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与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转弯》等散文、随笔集。

2002年开始,蔡成怀着社会忧虑之心,从繁华的深圳出发,先后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广东、湖北、广西、浙江、上海等省市农村,开始“风土中国”系列丛书的创作,接触过中国农村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文字记录和照片拍摄的形式,与 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开展面对面的直接采访,先后成书《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地工开物 ——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老江湖——追踪神秘的传统江湖术》、《角落—— 99个民间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乡村行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方农村》一书的删改版已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引起众多忧国忧民人士的关注。《广州日报》、《深圳商报》、《城市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扬州晚报》、《海南日报》、《中国新书》等报刊杂志曾进行报导和激烈讨论。与此同时,由于该书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观、真实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存在的大量问题,因此受到指责和批驳,被指为“无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飞速发展”,有对 “三农问题”扩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