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七 )

马三立﹙1914—2003﹚

*出身及特色︰

马三立,回族,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续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壆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锡,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为师。周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多方培育,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

*功底扎实︰

马三立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跟“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在1949年中央政权变化前,他已经和多位艺人搭档,熬到了拾样杂耍中倒二“压轴儿”的地位,蜚声曲坛,成为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著名演员。

后来1952年,连年编演了许多“新相声”的马三立主动申请参加赴朝鲜的慰问团,回国后原在“天津广播曲艺团”,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重新回团工作。

早在四十年代,马三立的表演就有着楷模作用,同行都佩服他“活宽,路子正,哪段都有新东西。”有的演员在表演“垫话”时加以赞扬︰

“哪段都有高的地方,让您琢磨起来可乐。马三立老师的艺术用‘高’字还代表不了,有些地方可以说是‘绝’!…出这么个说相声的可不易,这两年没演出,好听相声的主儿都想着他呢!这回您的耳福有了,从今天起,马三立与赵佩茹在天乐戏院攒底,请驾光临。”

“没有高山,不显平地。都是相声,都是《黄鹤楼》,您听吧,马三立跟别位就是不一样。”

*独特风格︰

马三立追求的是朴实自然,他曾说︰

“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像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在逗他。”

马三立在艺术表演上具有独特风格,他喜欢以第一人称“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翁,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表演中尽量突出“我”,使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观众在畅快的笑声中对“我”的言行投注鄙夷,进而否定。有人曾这样评论他︰

“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平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艺术评价︰

马三立认为,把自己所讽刺的对象演活,不必直接的、公开的评论,让观众思考、评论,这样会更含蓄、更有回味,而不是一笑了之。他揣摩生活、驰骋想像的本领高超;例如《卖挂票》中的按摩车、拉绳子,发出“哧哧哧哧”的声音,绘声绘色、意味无穷,真是“良久有回味,使觉甘如饴”。

他表演的传统相声中针贬的多是小市民类型的人物,对他们的劣根性予以无情的抨击,从而给观众以健康的美感。人们赞扬他的表演有后劲、留余香,堪称炉火纯青的艺术大师,也是当代最著名的相声泰斗。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