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興南國小 志工爸爸‧媽媽的故事

廖秀貞
font print 人氣: 234
【字號】    
   標籤: tags: , ,

早期一位企業主的大哥到興南擔任志工,他用企業化的手法管理志工團隊,學校延襲下來,將志工團隊發展成一個穩健的組織,目前興南共有18 個志工組,156 位組員。李春芳校長表示:「做好事是不會孤單的,當我們發動了一個善的行為,其他人也會跟著加入。」

小女兒上興南附屬幼稚園後,我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加入興南交通導護及故事媽媽志工組的行列。以前每次經過小學,不管上學或放學時間,總會看到一些熱心的導護志工們,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指揮交通、維護小朋友的的安全。當時就想,如果能夠做志工,我一定會選擇交通導護組。

而當故事媽媽則是聽從家裡小朋友的建議。在家說故事也好幾年了,心想這種小事應該難不倒我,但是,當我到故事組時,才發現原來說故事並不容易。對一、兩個小孩跟對整班小朋友說故事,當中差異很大,如何把故事說得動聽,並且吸引每個小朋友專心坐在位子上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短短的志工服務期間,我發現故事組的媽媽們,每個人不只是說故事而已還非常用心,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熱情、專注,默默付出但又不求回報的精神。

興南有一群龐大的優秀志工,99學年度志工頒獎大會上,我才知道學校有一些志工,小孩都已經長大離校了,卻依然留下來為學校服務,其中甚至有六十多歲的老爺爺及七十幾歲的老奶奶,還在為學校盡一己之力。另外,有些志工住得比較遠,每次到校服務都要花上兩個鐘頭車程。


志工合照。(興南國小提供)

前任及現任的家長會長及常務委員,都是在自己工作結束後,或是店裡還在營業中,趕到學校開會,每次都風雨無阻的參加,只為了讓興南的學子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環境,全力的為興南付出。

志工總幹事黃薇華表示,興南的志工團隊就像一個大家庭,學校提供志工們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並且給予很多的空間和支持。而志工們相處融洽,彼此互相支援,是興南志工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原因。


志工媽媽們在餐會中歌舞同樂。(興南國小提供)

黃薇華指出,有經驗的志工們常常先服務新進的志工,再服務小朋友,幫學校跟志工做聯結。擔任志工15 年,她最大的期望是能夠有更多的新血加入,為更多的小朋友服務,目前他們最缺的是交通導護志工。

目前是故事組志工的前任家長會長江淑萍表示,當初是看到學校招募志工的訊息而加入。她覺得家長會也可以依志工服務的精神來成立,所以在她任內,她辦活動、落實組織分工,還出版會刊,讓家長們清楚學校的脈動,她認為,在校長、親師們通力合作下,興南的學子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興南志工們參觀北投圖書館。(興南國小提供)

李春芳校長表示,學校的志工們都是出於自願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只是站在欣賞及挖掘的角度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與空間,讓家長及志工們進入校園能夠自我實現及服務他人。

兒童輔導組 愛心金不換


國際志工日參與活動演出。(興南國小提供)

兒童輔導組是針對行為偏差、單親家庭以及新住民小孩做輔導。一些新住民小孩資質不差,只是對台灣的環境及文化不是很瞭解,並且從家庭中沒辦法學到什麼,如果志工媽媽能從旁協助,就會有很大的改善。

王瑜華的小孩希望她擔任學校志工,一開始她有些猶豫,不過,持續擔任志工兩年半,讓她收穫很多。她說,一位接受她輔導的小孩,非常排斥跟人接近,有一次他在走廊另一端看到她,遠遠就張開雙臂迎接她並給她一個擁抱,讓她很感動。

王瑜華表示,引導孩子適應並融入團體生活很值得,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她不僅可以照顧自己的孩子,還有餘力去幫助別人的孩子,這是她在做志工之前不曾想過的。

王瑜華說:「關於輔導兒童部分,學校會特別請心理諮商師來幫我們上課,也定期舉辦親子講座,這些都讓我們學到很多。」

圖書館組 閱讀帶來改變

圖書館志工組長洪漱馨 ,因為小孩的個性很內向,在學校出了一些狀況,於是她就放棄工作,幫助自己的小孩適應學校生活,她表示:「四年當中從沒有想過放棄當志工,做圖書館志工讓我在離開學校這麼多年後,有機會再多接觸書籍,也省下了大筆買書的費用。因為大人看書小孩也跟著喜歡上閱讀,語文能力及氣質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去年圖書館更新改建,因為藏書多,幾乎花了整個暑假的時間搬家。學校很用心的規劃圖書館,洪漱馨接下圖書館組長時,擔心自己的能力、經驗不夠,後來發現:「服務嘛!分什麼經驗不經驗的,能做就是福,大家都是用歡喜心在做,所以每天都過得很快樂。」「當我們做志工時,有沒有人欣賞我們也是很重要的,像交通導護在執勤時大家能夠遵守交通規則,那就是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累積說的經驗 故事組

由於現代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必須家庭及學校教育兩者並進,小孩才能得到完整的教育,反之,孩子可能無所適從。所以,故事組組長林玢會鼓勵父母們進入學校擔任志工,透過志工工作體會學校教育的脈動。她說:「除了我是興南的故事媽媽,我先生也在學校擔任交通志工好幾年了,他是一個上班族,工作並不受影響,最主要的是他有與學校交流的那份心。」


故事媽媽說得精采,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興南國小提供)

目前故事組共有36 位志工,服務21 個班級,加上這學期成立了故事屋,人力仍嫌不夠。林玢覺得:「最讓我感動的是,有11、12 位志工的小孩已經離開升國中了,但他們仍願意繼續留校服務。」

一些志工小孩言談舉止比其他小孩表現得好,林玢發覺,因為孩子覺得父母也在學校和自己一起成長,帶給孩子一些鼓勵。另外,有些故事媽媽原本因為家庭因素,與自己的小孩比較疏離,擔任志工後,重新找回與孩子互動的感覺。


故事志工們人手一隻可愛的玩偶,學習操偶技巧。(興南國小提供)

故事屋這學期成立之後,立刻就上軌道。林玢認為:「我們累積了非常多的說故事經驗,再加上學校安排一些課程,例如:肢體、了解繪本內容、玩偶操偶等,都帶給我們很大的學習成長。學校提供這個時段,小孩獲益最大。」

風雨無阻 交通導護組

服務七年,小朋友都稱呼香蕉哥哥的交一組組長劉旭栓,是在小孩上小一時,得知興南缺志工,便毅然決然的加入。他覺得加入志工的好處是能夠知道小孩沒傳達的學校訊息,更能了解學校的教學方針。


交通志工正在引導小朋友安全過馬路。(興南國小提供)

劉旭栓說:「我因為加入志工組竟意外的認識學校的甲蟲園,在學習了解之後也成為甲蟲園的負責人之一。其中最難忘的是,有大學教授來指導,也讓甲蟲園打出了名號。」

劉旭栓表示,交通導護比較麻煩的是,下雨天執勤時,會遇到一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駕駛人。而交通導護通常都是在校外執勤,與小朋友的互動比較少,劉旭栓希望學校能多給機會讓小朋友與辛苦的志工們互相認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讀報教育對內化學生的氣質,有加成的效果,竹田國中賴芳蘭老師表示,「我們學校孩子的氣質很優質,這次看了學生的讀報心得作品,發現孩子心靈層面的成長提升很大,真的讓我很感動。」
  • 即便過了二十幾年,桐林國小的孩子們,依然清楚知道這場地震是如何重創了故鄉。姜韻梅說:「我希望孩子們都記得,那場大地震是毀滅、但也是重生。」走進重新整修的圖書室「童話森林」,當年黃建興特意將圖書館規劃為獨立空間,就是希望能提升使用率。如今嶄新的圖書室,順應原始設計,在挑高的牆面上裝置了一棵桐花樹,這棵樹沒有頂,彷彿象徵著書中的知識應該延伸至外頭的自然世界。牆上的鐘,時間停留在凌晨一點四十七分,那是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時間。
  • 龍華國小雖然位於都市裡,卻保有珍貴的生態環境。中庭刻意以土丘造型模擬自然環境,搭配小橋流水生態池,不但是孩子們下課時間嬉戲的場合,也吸引了鳥、松鼠等小動物穿梭其中。
  • 「凱旋國中是台灣第一所無校門、無圍牆的校園,」黃建興站在凱旋國中入口,愉快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得意作品。沒有圍牆的阻隔,打從校園入口就能沿著鋼構棚架走廊直接走進校園,寬闊的視野、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坪,宜蘭縣政中心區唯一一所國中——凱旋國中在二○○七年風光落成啟用,不但是宜蘭家長眼中的熱門學校,新穎的校園設計更讓凱旋國中躍為宜蘭建築之旅必訪的一站。
  • 位於溫哥華瑪格麗特街(Marguerite Street)的肖納西小學(Shaughnessy Elementary School)歷史悠久。(shy100.ca)
    溫哥華的一所小學通過挖出1919年該校成立時的時間膠囊來紀念其成立100周年,儘管最初組織慶祝活動的人並不知道它的存在。據CBC報導,切爾西.米勒(Chelsea Miller)和薩布麗娜.拉弗朗西斯(Sabrina LaFrance)的孩子都就讀肖納西小學,為籌備學校百年紀念活動,兩人一起研究該校歷史並查找資料,她們在一個溫哥華微縮膠片檔案中看到了一篇有關1919年9月22日威爾士親王愛德華來訪的報導。文章說,他的訪問包括在學校的奠基石內放置一個時間膠囊。
  • 假期結束,孩子也該返校了,如何讓孩子的心收回來,確保恢復正常作息規律,做好迎接新學年的準備呢?以下來自家長泰特女士(Carolyn Tate)的五條貼士應該會有所幫助。
  • 紐約市目前有八大特殊高中,而早期只有三大特殊高中——史岱文森高中、布朗士科學高中和布碌崙科技高中,1972年紐約州立法把這三所以入學測試作為招生方式的高中確立為特殊高中,並以法律確立入學測試成績為其唯一招生標準。到2002年彭博任市长後,他先後把新設立的五所高中列入特殊高中體系,亦以入學測試(SHSAT)成績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不過授權「市教育局教育政策小組」(PEP)有權改變後面這五所特殊高中的錄取政策。
  • 東海大學,曾有台灣最美麗大學之稱,綠樹成蔭,古樸的唐風庭院,讓走進校園的遊客,很難不放鬆心情,我想,東海最知名的不外乎路思義教堂、牧場、校園廣宏幽美,其實呢,她不凡的歷史,更是值得大家來了解,以下就簡單介紹東海大學創校歷程與幾位重要人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