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25日電)「現在年輕人嫌累、沒耐心,部落只剩7、8人會香蕉絲編織」,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族新社部落的阿嬤杜嫩很無奈說,希望部落年輕人能回鄉,傳承快要失傳的傳統編織技藝。
噶瑪蘭族與其他原住民族一樣,也有傳統的編織技藝,但最大的不同處是使用的材料截然不同,噶瑪蘭族的編織材料是相當特殊的香蕉絲。
一般民眾可能乍聽之下,還以為是不是聽錯了,杜嫩(漢名為嚴玉英)說,「沒有錯,就是大家經常在吃的那種香蕉啊,把香蕉樹砍下後,剝皮裁成條狀、刮絲,浸泡在水中大約2 天,放在太陽下曬乾才可以開始抽絲分線,再拿來做為編織的材料」。
「光是砍樹抽絲的工作就已經非常累了,更不必說還要坐在地上辛苦編織」,杜嫩說,部落裡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在做這個傳統香蕉絲編織的工作,只剩7、8個年紀較大的婦女還會,其中年紀最輕的也已經50多歲。
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傳統的技藝,杜嫩說,部落的祖先以前沒有繩索、布料,但種植很多香蕉,因此就地取材利用香蕉樹抽絲做為材料,編製成布袋、背袋和衣物來使用,這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環保材料。
「香蕉絲製作的衣服,在夏天穿起來很涼快,又可以當成雨衣,香蕉絲布袋也很耐用」,杜嫩說,祖先的創意傳承下來的技藝,讓部落後代子孫分享到智慧的成果,不過,現在部落年輕人嫌苦,不願意做傳統的香蕉絲編織工作,這項祖先留傳下來的技藝已經快要消失。
傳統的香蕉絲編織作業是坐在地上,雙腳雙手併用操作簡單的編織器具,杜嫩說,「因為雙腳要用力撐,腰部也要用力挺,不習慣的人做久了,腳會抽筋,腰也會酸痛得挺不直」。
今年已72歲的杜嫩說,「我是3 年前才向部落裡的老阿嬤學習香蕉絲編織,做這個真的很累,也要很有耐心,就拿做1 件衣服來說,從砍樹、抽絲到編織大約需要2至3個月,年輕人嫌累、怕苦、沒有耐心,都沒有人願意學習這項技藝」。
新社部落族人已經警覺到傳統香蕉絲編織技藝消失的危機,近幾年來積極投入傳承和創新的工作,現已成立新社香蕉絲工坊,在部落老阿嬤的指導下,加快腳步教導族人學習傳統技藝,並由手工藝師的協助,突破原本單調的編織型式,研發創作各種實用的生活織品。
新社香蕉絲工坊以香蕉絲為素材,創作出手提袋、名片夾、窗簾、簽名簿、桌墊組、背心、手機吊飾、書籤等各式多元的作品;杜嫩說,「這些作品都不是祖先那個時代能夠想像的,但追本溯源卻都是來自祖先遺留給後代的傳統編織技藝」。
因傳統的坐式編織費時、耗力,現在已經出現立式桌上型編織機,讓編織工作較為輕鬆,不過,杜嫩卻笑著說,「這是為了讓怕累怕苦的年輕人用的,不這樣做,年輕人可能真的不願意傳承香蕉絲編織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