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系列】

林輝:從辛亥革命爆發後地方官員的抉擇說起

林輝

人氣 20

【大紀元2011年10月10日訊】1911年的10月10日,湖北武昌爆發了旨在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隨之革命擴展到全國多省,並最終取得了勝利。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因革命發生在黃曆辛亥年,史稱「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很多值得關注之處,不過讓我感興趣的是清朝地方官員對於革命的反應。清朝的地方官大致分為督、撫、藩、臬和八旗系統的將軍,權力時有交叉。地方官員的權力還是比較大的,甚至還可以專折奏事,直達天聽。但是,一旦遇到戰亂,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要與駐地共存亡,否則要被「軍法從事」。是以通常情況下,地方官員們或是戰死,或是城池失陷後殉國,逃跑者則十分少。

然而,當武昌革命打響第一槍後,本該為清朝守土的各省地方官員卻或直接或間接捲入了革命,為清朝效命、殉節者少,逃跑和倒戈的卻成為多數,甚至還包括一些封疆大吏。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結果,直接被捲入戰事的25位封疆大吏中,殉城、死事者只有10位,他們是四川總督、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被梟首示眾)、廣州將軍鳳山(被刺身亡)、伊犁將軍志銳(被處決)、山西巡撫陸鐘琦(死於亂槍)等。而造反或未遂、抗拒朝廷命令或一度變節者5位,其他人則成了騎牆派,觀望局勢發展。

為何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更多的選擇了抗命、背叛或騎牆?很顯然,一方面,清政府業已走上末路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地方官員對於清朝可能的懲罰也開始有恃無恐;此外,辛亥革命中最初喪師失地且逃亡的官員們個個得以保全性命,也使其他地方官員對王法敬畏全無。

另一方面,清朝末年,清政府雖實行了「憲政」,但多限於形式,而其維護皇權、不體恤民生、不將滿漢官員同等對待的做法,也讓不少地方官員們心存不滿。1910年,曾有多名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聯名上書朝廷,要求開國會、建內閣,實行立憲,領銜者是東三省總督、旗人錫良。人心所向,可見一斑。

正因為對清政府的不滿以及喪失了對皇權的尊崇,辛亥革命爆發後,大多數地方官員們選擇了順應歷史的發展。在武昌革命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一些有實力的地方官員借機掌握大權,如閻錫山。

在喪失了眾多官員們支持的清政權,最終在掌握實權的中央大員袁世凱的逼迫下謝幕了。曾經被認為是最嚴密、最完善、可以保證皇權對地方的絕對控制的清朝地方官體制,卻隨著辛亥革命而土崩瓦解。這瓦解的原因難道不是清政權自己埋下的嗎?

如今,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到來之際,在中國大陸、臺灣及海外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之際,很多中國人都在思考、議論這樣的問題:當今中共治下的中國與晚清頗有類似之處,是否今日的中國也會引發一場類似的革命來推翻中共政權?如果爆發,革命將由哪里開始?革命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或許中共也意識到了這一敏感之處,因此雖官方高調舉辦活動,但對民間紀念活動卻多有限制。

毫無疑問,國人的思考和中共的反應恰恰說明了中國正處於黎明的前夜。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還是藉由和平的方式如「三退」迎接黎明,已成為各方人士關注的焦點。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哪種方式,中共的絕大多數地方官員們、甚至中央級高官都絕不會為中共真心賣命,逃亡國外、抗命、騎牆,甚至選擇站在人民的一邊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這些官員早已識破了中共的猙獰面目,早已對中共這個體制心懷不滿,也早已意識到失去民心的政權遲早都會完蛋。曾有一位省委書記致電給海外退黨熱線,要求退黨。他說:「我實在看不慣,共產黨的官,尤其是高官,有一個算一個,貪污腐敗太不像樣。」

由此可見,連中共官員們的心都失去了的中共,還能撐多久呢?辛亥革命後地方官員們的選擇早已告知了答案。如今中國人和中共的官員們等待的只不過是那個爆發點而已。 @

相關新聞
辛亥革命:建立中國民主制度的必由之路
魏京生 : 辛亥革命一百週年
《辛亥革命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熱點互動】辛灝年談辛亥革命百年(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