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article
  •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實施鐵的紀律,扮演悍母來教養孩子。還是有許多父母希望孩子具備創造力與獨立性,同時減少對考試成績的迷思。他們確保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是一味地屈從權威,能夠發展並保有獨特的人格與自信。
  • 大陸教育系統法輪功學員恭祝李洪志大師新年好(180地)
  • (大紀元記者楊佳新西蘭奧克蘭採訪報導)2011年2月4日,奧克蘭律師Daven先生攜夫人Shonna觀看了來自美國紐約的神韻國際藝術團在新西蘭奧克蘭ASB劇院的第二場演出。精彩的節目讓二人興奮不已。
  • 近幾年的研究和統計數據表明,在美國,玩耍的文化正在消失。然而有不少學者認為,一個人成功所需的大部份社交技能和智慧,是在童年的玩耍中習得的。為了拯救正在消失的玩耍文化,一些美國人自動發起「童趣回歸」運動,旨在幫孩子們減少玩耍「赤字」。他們希望通過玩耍,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培養孩子未來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 多年來,法國學生一般是到初中一年級時才開始正式接受英語教育。1月25日,教育部長呂克•夏戴爾(Luc CHATEL)宣佈將推行對三歲兒童開始英語教育的方案,即要從幼兒園開始進行英語教育。
  • 紐英崙中華公所於四日晚在華埠喜臨門酒樓舉行兔年春宴,出席嘉賓眾多,晚宴中還頒發塔芙茨亞裔學生獎學金、嘉獎四位中校校長,獎勵揮春對聯比賽獲獎學生。華林國術學校表演了舞獅及功夫,廣教學生、茉莉花舞蹈團和香港舞蹈團等進行舞蹈、鑼鼓表演。
  • 一個新的草根組織「美國各地家長」(Parents Across America)2月7日晚在曼哈頓89小學舉辦教育論壇,邀請紐約大學教育政策分析師、2010年暢銷書《美國教育體制的生死﹕測試和選擇如何毀了教育》(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How Testing and Choice Undermine Education)作者拉維奇(Diane Ravitch),提倡小班制的組織「Class Size Matters」和多位家長代表,批評市教育局關閉學校或私營化、在公立學校設立特許學校的政策,呼籲將家長納入政府的教育決策席上。
  •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 紐約市公立學校午餐﹐教育局向家長收取1.50美元﹐四分之三的城市學生有資格申請獲取免費午餐或享有折扣每份午餐25美分。自2004年以來,紐約市公校午餐費拖欠高達至少4,200萬美元﹐而教育局一直在承擔這一費用﹐補貼拖欠午餐費的學校預算。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