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華埠公校課後班助新移民學生起步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5月18日訊】(大紀元紐約訊)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紐約市亞裔人口過去十年的增長率高達32%,是所有主要族裔中最高的,其中華裔市民增幅較大。曼哈頓亞裔人口增加了24%。一些華裔新移民為了讓孩子能報讀第一學區公立學校,就遷移到曼哈頓華埠。周家是其中之一。

9歲的周永坤來美不到一年,卻能信心滿滿地說英語,最高興的人莫過於周媽媽。她是為了孩子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才移民美國的。「永坤從最初不懂如何以英語溝通,到現在能用流利英語與老師交談,看著孩子一天天地進步,我感到由衷地欣慰。」身為母親的龍女士說。

●雙語教育有助於新移民

一開始,因英文基礎不好,龍女士很擔憂兒子上課跟不上,畢竟中國國內學生三年級才開始學英語。剛到紐約時,孩子先在布碌崙上學,那裡的師生都以英語交談。她覺得一下就將兒子安排在一個純英語學習環境對其心理是一種打擊,所以她不惜搬家到華埠,讓孩子在華埠附近上學,因為那兒的教師和工作人員能說華語,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對孩子學英語有所輔助。

剛到第二小學上課時,永坤不懂如何以英語與課後班老師溝通,造成他與老師之間產生了誤會。老師向周媽媽反映,孩子在沒告訴他的情況下作了些事,引起他很大不滿。後來周媽媽發現,原來永坤是讓同學替他向老師請示,老師以為是這位同學自己要去做此事,因為語言問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得知情況後,老師引導有困難表達的孩子通過書寫、畫圖方式溝通。周媽媽很認同該做法,它能讓孩子動腦筋,設法用不同方式表達其意。現在周永坤能說一口流利英語,周媽媽將此歸功於課後班老師教導有方。


移民來美不到一年的周永坤在9歲生日前夕活潑地以英語與其他同學交談。(攝影﹕黎新/大紀元)


●親子教育講座 家長受益

除了師資素質外,其它細節也是周媽媽選擇該課後班的因素。她覺得「給兒童的一個地方」(APlaceforKids)課後班服務細緻入微,無論學生何時放學,課後班職員都能按時將學生從學校老師手中接走,孩子的安全有了保障,這讓身為家長的她很放心,因為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在選學校時,周太太一點都不馬虎。她走訪並參觀了曼哈頓和布碌崙的多所學校。從學校布置、環境、學生行為中就能看出學校的校風校貌。她注意到,華埠第一學區學校教職人員非常重視教育家長,經常開展親子教育講座,教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每個月平均有兩至三場。她說,這裡很多華裔移民都想孩子學習好,但不懂怎麼去教,因此這些親子教育講座有助於這些華裔家長。

●培養孩子創意思維

經常參加親子教育講座的周媽媽表示,自己從中獲益良多。她舉例道,自己很認同「種瓜得瓜,種荳得荳」的教育觀點,該觀點比較了小孩在鼓勵環境與批評環境中成長的不同。她甚至動員先生多讚揚孩子,讓孩子有自信。但她也點出,當孩子犯錯,適當批評還是應該的。

周媽媽在國內當老師十年,當時她經常勸導學生父母﹕「與其你給他穿好、吃好都不如把他教好。學生調皮也只是惹老師生氣幾年,若孩子沒被教育好,他將惹父母生氣幾十年。」

周媽媽觀察到美國的教育方式是重視發展小孩的素質,讓孩子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鼓勵小組協作,這都有助於發展小孩創意思維。她說,中國教學方法雖能打好基礎,但大部分學生會跟著老師思維走,創新方面受到約束。

永坤已在中國接受過兩年小學教育,基礎打得較紮實,現在能很快融入美國這個新英語學習環境,周媽媽覺得兒子今後會比國內的孩子更優秀。她對孩子能到美國接受教育,並能很快融入英語學習環境感到莫大喜悅。

●雙語文化與多元文化並重

當被問到辦校原則時,發起人之一陳惠玲女士很起勁地表示,希望下一代為其原籍、文化根源感到驕傲。她說﹕「我生長於紐約市華埠,父親14歲就移民美國在餐館工作,母親是裁縫。小時家境貧苦,我沒有像我意大利鄰居姑娘一樣漂亮的裙子,也沒人教我身為華裔美國人應為自己族裔感到自豪,長大後才逐漸找到自我。希望下一代孩子從小就被告知應為自己身為華裔美國人而感到自豪。畢竟我們的祖先早期從中國到美國來幫忙建鐵路,對美國的發展有貢獻。」

最初託兒服務和課後班著重於雙語雙文化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課後班逐漸側重於多元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不同種族文化。

課程經理陳文慧說,課程將藝術、語言和科技融為一體,對學生學習英文有很大幫助。課後班也提供功課輔導,為學生打好學業基礎,使其更有自信。此外,在注意道德教育的同時,教師和教職員工們也扮演著模範角色,老師教導孩子們彼此尊重。課後班還組織活動讓老人與學生互動,增進祖輩和小輩的溝通,消除代溝。

●幫助低收入家庭移民子女

很多在華埠長大的孩子來自低收入家庭,父母親都忙著上班,有些甚至在外州工作,連週末都無暇帶孩子到博物館或華埠以外觀光遊覽。一些父母是第一代移民,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帶孩子去博物館等地學習。了解到這一社區的情況後,陳文慧就想到以此方式幫助這些低收入移民子女了解美國社會。


華埠第2公立小學課後班「給兒童的一個地方」(A Place for Kids)幫助新移民子女學英語。(攝影﹕黎新/大紀元)


她還舉了一個溫馨的故事﹕「以前有一名男孩子剛來時給其他同學取外號取笑他們。當老師問他為何這麼做時,他回答自己不懂得如何以英文詢問其他同學姓名,還吵著要回到中國去與自己的朋友玩。約一個月後,男孩學會說簡單的英語,他告訴義工他在這兒很開心,不想回到中國去,因為那兒沒有電力供應。」

陳惠玲女士是一位全職公立學校老師。在學校數十年,她負責教導英文為第二語言(ESL)的學生。出於對教育孩子的熱誠,她義務擔任經營這一課後班的非盈利機構董事會成員。

身為公校老師,她理解一些新移民不熟悉美國法律,不知道在美國體罰學生是不允許的,就連家長也不准體罰學生。此外,紐約市社區有許多兒童和家長的輔導等社會服務,還有幫助殘疾學生的各種服務。新移民不熟悉這裡的情況,她覺得有義務協助這些移民家長。她還曾協調組織移民上街遊行集會,抗議預算削減,爭取權益。

●期待更多青年參與

華埠公校課後班是由非盈利組織「給孩子的一個地方」(APlaceforKids)開辦的。發起人之一陳惠玲說,70年代日間託兒所很少,很多華裔居民在衣廠上班,一些孩子下課後就被接到衣廠來,但衣廠不是一個安全的託兒環境。當時,她在市立大學修讀教育系,就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義務在孩子們放學後幫忙照顧他們。此一由學生發起的組織逐漸發展為有合法執照的託兒所。以前託兒所曾為3至4歲孩子提供日間託兒服務長達6年。目前,這一課後班擁有92位學生。

在此服務了40年的陳惠玲女士希望更多青年加入該團隊。她說,課後班項目經理、教師至義工都是20多、30多歲的年輕人,即便自己曾經歷過一些挫折,但其堅持不懈的毅力使課後班一直穩步持續運作至今。更多詳情,請查閱網站﹕www.aplaceforkidsny.or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