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加國談育兒】

恐嚇的話儘量別說

金玫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1月01日訊】

一天,到朋友家做客,彤彤媽媽忙著招呼我們,五歲的彤彤也懂事地幫我們搬凳子,我看著可愛的孩子,頓時心升愛戀,彎腰想抱起彤彤,沒想到孩子馬上跑開了,並且一邊跑一邊說:「不讓抱,別把我賣了。」弄的我好不尷尬,問緣由,彤彤媽媽哈哈大笑說:「我們常告訴孩子,千萬別讓陌生人抱,抱走就把你賣了,就見不到媽媽了。所以孩子從不讓陌生人抱。」

由此,我想到許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些無心之言卻無意中傷害到了寶寶幼嫩的心靈,是不是應該有一些必要的「語言禁區」呢?

當寶寶頑皮不乖時、當寶寶任性哭鬧時……很多媽媽都會使出「恐嚇」的招數——「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的確,這些招兒用起來可能當時收效不錯,但長此以往,卻會使寶寶對生活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膽小怯弱的性格。

想起我女兒小時候的一些事, 那時我工作很忙很累,到晚上想休息時孩子卻精神的很,怎麼也不肯睡覺,怎麼辦,我就採用了嚇唬的方法,我故意用手捂著孩子的眼,小聲告訴她:「天黑了,我們趕快閉上眼睛。」加上我故意做出的害怕的表情,孩子真的不敢再出聲,閉上眼睛慢慢隨我一起入睡了。可是到孩子長大了的時候,孩子還是很害怕天黑。我很後悔,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會有一定影響,膽子比較小。

所以我建議,當孩子因為某些事而哭鬧時,媽媽們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先使孩子的牴觸情緒趨於緩和,再告訴他們要求的不妥或行為的不當。也可以使用冷處理的方法對待孩子的哭鬧,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學習自己調節情緒。

我就想,如果是現在遇到女兒那時的問題,我想我會想辦法讓孩子白天少睡覺、玩夠,到我需要休息的時候孩子恰巧也困了,而不是採用嚇唬的方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孩子。 張女士是個女強人,為人處世也很懂得謙讓和禮貌,而唯獨在家裏和先生時有矛盾,常常為了一點小事便吵吵鬧鬧,甚至打的不可開交,在孩子面前也一樣。
  • 現在網絡遊戲幾乎充斥全球,有網絡的地方基本都有網絡遊戲,網絡公司為了經濟利益,想方設法設計出適合各個年齡段、各個社會階層各類人群的遊戲,有些是娛樂性質的,如網絡農場、牧場,在那裏可以種花種草,在那裏「偷」不犯法,反而是樂趣,看著那些虛擬的幾百萬上千萬錢幣,有多少人半夜不休息就為了偷鄰居家的幾棵菜。當然還有一些交友方面的,還有一些簡單的動手動腦遊戲到智力競賽級別的,還有競爭競賽、槍戰、游擊、甚至夢幻幽靈、大型遊戲甚至還有諸如另類空間的生活等等,使人一旦陷入就很難自拔,尤其是自制力差點的小孩子們,一旦沾染、入迷,幾乎不再可能放棄。
  • 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是最討人喜歡的,很聽話也很乖巧。因為那時他們很純真,就像一張白紙,乾乾淨淨,可是隨著慢慢長大,他們開始變得不再那麼讓人喜歡了,最明顯的變化應該是在通常所說的「叛逆期」。
  • 我們常說淘氣和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這種淘氣和頑皮已經發展到不分時間、地點、事情,孩子一味任性而為,那就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這種壞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Devis就是這樣的一個讓人頭疼的淘氣包。
  • 一次帶學生野外旅遊的活動中,我帶的39個學生,都表現出積極的熱情,然而活動不到一半的時間的時候,有些學生就不想繼續了,為甚麼?有的說:太累了。想休息。 而大多屬人還都興緻勃勃的沒有休息的意思。 「老師,開空調吧,太熱了。」常愛抱怨環境不適的小靜說。
  • 新新今年五歲,他媽媽談起他的時候談到了這樣一件事:前兩天她去接新新的時候,老師說新新打小朋友。她很生氣,可新新說:「因為明明搶玲玲的餅乾,我幫玲玲搶了回來。」
  • 炎炎的爸爸小張從小家境比較貧寒,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的苦,前些年經過拚搏,做了一些大生意,手裡有了一些錢,趕上出國熱,也到加拿大做了投資移民,小炎炎出生後,爸爸視炎炎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絕對不能再讓我的孩子受我那罪了。於是從孩子生下來,孩子就像泡在蜜罐子裡一樣,甚麼都要最好的,別人有的他一定得有。
  • 一次朋友聚會,談到子女們的情況,大家都非常羨慕劉大姐有一雙懂事省心的兒女,紛紛討教育兒經,劉大姐哈哈一樂說,甚麼育兒經啊,就是早點讓他們自己管自己,也免得我為他們操心。
  • 有朋友曾介紹她的育兒經:對待無理取鬧的孩子,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堅定。聽後感覺很受益。 。
  • 孩子的習慣在其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會決定他們的行為和選擇,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助其在未來工作生活中脫穎而出。培養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養成,要先從家庭教育入手,儘可能在家庭中樹立起孩子良好習慣的意識。作為家長,一定要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下大功夫,要講求方法,有針對性的指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