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八十七)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李希光和劉康等著的《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一書,是一部在中國發行量大、流傳廣的書籍,作者系統地闡述了「妖魔化中國」的目的和手段,把「妖魔化中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作者也把西方國家的科技人員、民眾和媒體,對三峽工程的批評定義為「妖魔化中國」。同樣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陸佑楣和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也把外國媒體的批評說成是妖魔化。其實,外國媒體對於三峽工程的報導褒貶都有,其中批評意見大多來自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官員講話,技術人員意見,三峽工程反對派的觀點,三峽工程移民的呼聲。說外國媒體妖魔化,實是指桑罵槐,目的在於指責國人對於三峽工程的不同看法。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張光斗在視察了三峽庫區和重慶之後,為三峽庫區的水質污染問題憂心重重,他建議中央領導人為三峽庫區水污染治理撥款三千億元人民幣。張光斗參與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是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審查負責人和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品質檢查負責人,明知治理水質污染需要三千億元超過一九九二年全國人大批准的三峽工程總投資五百七十一億元人民幣,也超過一九九五年修改的工程總投資九百多億元,甚至超過所謂的動態投資額二千多億元。此工程經濟合理性何在?三峽水庫蓄水之後,河流自淨能力大減,水質變壞。但三峽總公司的負責人卻總是說,三峽水庫水質沒有變壞,仍然優於三類水,符合飲用水源標準。其實他們都是在裝傻,因為他們都知道,現在三峽水庫水質比建壩之前相差許多,如果採用一九八八年的水質標準,現在三峽水庫水質為四類,不能做為飲用水源,只是如今採用比一九九八年標準更加鬆寬的二○○二年水質標準。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鄒家華在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三峽工程議案說明時說:「工程規模雖大,但建築物都是常規型式,我國比較豐富的建設經驗,有能力完成設計和施工任務。主要機電設備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國內建造。總的講,工程建設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這當然也包括三峽升船機。按照三峽工程論證,升船機必須在三峽工程施工一九九九年末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但直到二○○七年底,升船機仍舊未建成。升船機就像是一台可以裝載十五萬人(按照重量計算)提升一百一十三米的大電梯。一旦發生故障,一船旅客停留在一百一十三米高空下不來,是上屋抽梯;一九八六年起就吹噓什麼都可以國內建造,但是項目上去了,卻發現依靠國內技術根本無法建造,完工期限一推再推,但必須咬牙幹到底,這也是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鐵樹開花」,是把不可能的事吹成是可能的事。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負責人李伯甯,提出三峽庫區人口環境容量大,所有移民都可以在當時安置。按照李伯寧的計算,在水庫淹沒涉及的十九個縣市中,有可以開墾的荒坡地二千多萬畝,其中三百六十一個安置鄉中,即有可開墾的荒山草坡三百八十九萬畝。三峽工程進行到一九九八年,朱鎔基發現三峽庫區根本沒有這麼多荒坡地可以安置農村移民,便更改三峽工程移民政策,提出異地安置三峽工程農村移民。二○○七年重慶市提出再移民四百萬,理由之一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土地壓力太大,根本不提還有二千多萬畝荒坡地可以開墾。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二○○四年一月三十日,北京電視台《世紀之約》欄目主持人曾濤就三峽工程質量,採訪張光斗。三峽工程品質本是張光斗的軟肋,說三峽工程品質好吧,三峽大壩基礎部分使用劣質水泥,張光斗親自提出處理事故的措施;三峽大壩的鋼筋焊接,起碼有一半是不合格的;張光斗和錢正英在檢查時曾準備出示紅牌,最後連黃牌也沒有。說三峽工程品質不好吧,張光斗做為國務院品質檢查組組長已經在工程驗收報告上簽字,全部合格,大部優秀。但是張光斗反客為主,讓觀眾聽得糊里糊塗。張光斗說:「(三峽工程)沒做好,施工品質不好。可是也不是很壞。所以我們的評價叫總體上良好,總體上還是良好的,換句話說它也是不好的,聽懂嗎?我們的施工技術、施工水準、管理水準不如外國。三峽工程總體上還是可以的。」尊敬的讀者,您們聽懂了嗎?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