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茶文化

作者:文╱白宜芳 圖╱ 向陽公益基金會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14
【字號】    
   標籤: tags:

玉泉瑞草銀金花

1987年陝西法門寺地宮中,發掘了大量唐代宮廷金銀器,這些專供皇帝御用供佛器物中,有一套幾近完整、無損的金銀茶具十分引人矚目,還有首次發現史上最負盛名的瓷器「祕色瓷」。這套金銀茶具有茶碗、碟、盤、淨水瓶共十六件;據專家考證,這套晚唐宮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而珍貴的「銀金花」茶器(鎏金銀器),多數為唐僖宗及地方官進奉法門寺的供養文物,為研究中國宮廷茶文化,及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邁向新的里程。

飲茶習慣在唐代宮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是皇室和後宮嬪妃時髦重要的休閒活動,唐代開元以後,朝廷設立了專門生產皇室用茶的貢焙場所,每年春天特別派遣官吏監督製造,為趕上每年清明節的「清明宴」,日夜快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貢焙新茶〉詩中,就有描述皇后剛出遊踏青回來,準備梳洗一番時,聽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宮女立刻取來烹茶。

皇帝和臣子們文會時,令宮女隨時以茶湯伺候,君臣在吟詩作對、切磋學問之餘,茶用來解渴潤喉、明目益思,君臣一同品茶,使得文會更加盡興。

另外,皇帝親自主持殿試時,會賜茶湯給及第的文人飲用,同時貢茶有時也會賞賜給臣下,也唯有在這種特別的時候,非皇室貴族身份的人才有機緣品賞到高檔的貢茶。

沬餑湯華 如棗花雲鱗

唐代飲茶的方式多樣化,但正式的茶禮、高規格的茶湯表現則是飲用餅茶,依據陸羽茶經《五之煮》,在飲茶前餅茶要先烤炙,一方面容易碾碎成末,二方面使茶去水分而髮香;餅茶成末之後,要用細網羅篩成更細的茶粉,經歷汲泉擇水、風爐看火的兩道水火工夫,在一沸、二沸之間投茶烹煮,過程中加適量粗鹽以提味。

茶湯煮至三沸,騰波鼓浪時立即止沸,在茶鍑中以培育湯華,陸羽:「沬餑湯之華。華之薄者曰沬,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茶鍑遠離炭火,放在交床上開始分酌茶湯,煮水一升能分五碗茶,在碗上欣賞棗花、青萍、雲鱗的美景,趁熱連沫帶渣一起嚥下,與近代工夫茶過濾茶湯的「清飲」差異很大!

五哥茶具

這批地宮出土的華麗茶具,多數是以鎏金工藝裝飾在銀器上,其做工精細、風格華貴,唐代貫以「銀金花」來形容之。

地宮除了大量的銀金花茶具面世之外,地宮中還有供奉皇室使用的祕色瓷茶碗,以及當時被視為珍稀的琉璃(即玻璃)茶碗、茶托一副,透過這些由金、銀、瓷、琉等材質所烘托出來的高雅茶具,在唐代茶文化與宮廷精緻物質的交融下,取得雅、俗、奢、儉的平衡點,大唐皇家飲茶之風采盡收眼底。

這套茶具屬於唐僖宗皇帝專用,在銀金花茶碾子的碢軸上刻有「五哥」字樣,五哥係僖宗即位前的暱稱,因排名第五故稱「五哥」。

一、烘焙器

圖1 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圖1),此籠通體鏤空,點綴的飛鴻在壁上十二隻、蓋上十五隻,沖天鴻雁栩栩如生,表達了「榮華富貴」與「飛黃騰達」的祝福,此茶籠是用來烘烤餅茶。

二、碾羅器

圖2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銀碢軸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銀碢軸(圖2),這副茶碾是宮廷飲茶時所用碾茶器具,上面鏨刻了飛馬、蓮花、團花、祥雲等美妙紋飾,特別是在碾軸和槽座兩個地方,都刻有僖宗的小名「五哥」,透露出這套茶具與僖宗親密的關係。

圖3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圖3),此羅子為篩末茶之用,與碾茶器是配套的,此羅盒外壁刻有仙鶴流雲裝飾,表達了飲茶登仙的思想。

三、貯茶器 貯鹽、椒器

圖4 唐 鎏金銀龜盒

鎏金銀龜盒(圖4),中國自古以龜象徵吉祥長壽,此盒貯放碾碎的餅茶,茶入後可揭開甲蓋取茶,亦可從龜口中倒出。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台(見第39頁),唐代飲茶佐放椒、鹽以提味,這件精雕細琢的鹽台,所鏨刻的「摩羯魚」為龍首魚身,在佛教中表示能吞噬一切的「神魚」。

四、烹煮器

圖5 唐 素面壼門座高圈足銀風爐

素面壼門座高圈足銀風爐(圖5),此爐在法門寺文物各類的出版書中,大部分是標香爐,有一部分是標風爐,筆者認為唐代茶席上的靈魂就是煮水的風爐,為何地宮一套完整的茶具,獨獨不見煮水的風爐呢?而且此件文物的底部似有常年累積的炭漬,高圈足加上壼門的通風口,觀察證實這是風爐,而不是香爐。

圖6 唐 鎏金飛鴻紋銀則

鎏金飛鴻紋銀則(圖6),「則」是度量衡的意思,此則乃投茶時匕狀的量具。

圖7 唐 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

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圖7),此勺為烹茶時拍擊湯麵,使茶末融於湯中,杓中刻有「五哥」銘文。

五、飲茶具

圖8 唐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圖8),「秘色瓷」即由浙江越窯所生產,專供皇室宮廷御用的「貢瓷」,可以說是中國歷代青瓷中最頂級的精品,這只瓷碗色澤青瑩柔和,有「捩翠融青」夢幻的優美,盛入茶湯彷彿有「輕旋薄冰盛綠雲」的視覺享受。

圖9 唐 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碗、茶托

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碗、茶托(圖9),古稱玻璃為「琉璃」,在唐代以前,中國已自西方傳入了玻璃器皿。琉璃對唐人來說是既稀奇又珍貴,詩人元稹曾讚譽:「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唐人以此茶具飲茶,欣賞碧水光影的新奇感受。

本文轉自第224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立體茶包,讓每一片茶葉都可以舒展開來」但老是看著那看起來像藥包的茶包,你的心情有跟著舒展開來嗎?開心的午茶時光(擅自決定w),或許你才剛吃完中餐,但還是堅持要挑起大家想喝茶的心情~其實除了我們看慣的傳統茶包外,總是沖完就只剩下與垃圾桶作伴的茶包,其實也有這麼多特殊的可愛造型喔~
  • 茶葉和茶具總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北宋范仲淹:「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這是讚譽宋代點飲末茶時,茶器的優美來烘托新茶的鮮嫩、怡人;茶案上選用一套白如玉的景德瓷茶具,或置上宜興紫砂壺配上明式瓷甌,沖泡香高味醇、泡水細長的上等茗茶,此時才能同時表現茶湯的色澤,山林的芳香和清雅的味韻,大大提升品茶的意境和生活藝術的內涵。
  • 歷經三代「養土」的宜興紫砂泥,在陶師巧手打造下成了一把會呼吸的壺。且看資深茶道師沈武銘如何掌握壺、茶、水的頻率,譜出和諧的旋律,泡出一泡令人內心悸動的好茶。
  •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是在唐宋茶藝與精神道德觀的基礎上發展演變面成,是日本傳統文化與民族性情最具代表性的典範,它將茶藝與禮儀、為人的道德倫理觀、審美觀完美結合,成了一門陶冶身心、培養道德情操與高雅審美意識的文化藝術活動。
  • 茶是自然的東西,周邊相應的東西都要自然,包括我們的內在,心裡帶著煩惱,泡的茶湯會好嗎?樹也是天地精華,在生命結束時,被利用成炭,供養它最後的能量。炭有一種力量叫遠紅外線,穿越壺、水到茶湯。
  • (shown)彷彿水結晶實驗,孩子們的純淨之心預告了一壺好茶, 去年在台北花卉博覽會開幕和史博館法門寺文物展中一群小小茶人優雅又嫺熟地注水、奉茶,廣袤中華茶道文化,在21世紀是發揚或沉寂?在小小茶人氣定神閒中看出一點端倪。
  • 【大纪元2012年08月23日讯】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歡飲茶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品茶是文人的雅趣,茶能入畫,也能入詩,以茶學禮可以改變人的品性。陸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他生性淡泊,不慕名利,隨遇而安……
  • 為感謝台灣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伸出援手,6名日本人來台傳授茶道,希望透過綠時代精神表達感恩之情。
  • (shown)為什麼農藥的出現,否定了千百年的自然農耕?從科技的迷思中覺醒,魏麒麟用19年的時光,擷取老子的自然哲學,將生態失衡的荒地,還原成動植物的最佳自然棲息地,「它們」在此共生、共存、共容,自然中達到永續,當然這兒生長的茶——別有芬芳……
  • 與著名茶人談到,「茶可清心,心清似玉」時,茶會結束,意猶未盡。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茶香,水甜,壺古;人靈,景幽,物雅。環環相連,一塵不染,可以洗心。水為茶母,壺為茶父。壺剛水柔,茶性畢露。茶道森嚴,沒有深切的呵護,何來四溢的靈氣?茶是水中至善,為什麼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