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神韻美的足跡開創善美人生

作者:孟憲騰(台灣/ 國小教師)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美感教育為五育中的重要一環,可以提升人們心靈,因此越來越受當今社會所重視。然而,近代「美」的概念受到誤解,不但無法為人們帶來美好,也對心靈的昇華幫助不大,幸而神韻藝術提供一個典範,讓人們能體驗藝術的美與善。

美是良善的內外展現 

美的本質即是善,美本身亦具有道德性。西方哲人蘇格拉底認為,美與善是合一的,在古希臘字中「美」與「善」更是同一個字(callos)。在中國,孔子認為「里仁為美」。藝術透過文學戲曲、音樂舞蹈、建築繪畫等形式,使人們在欣賞的同時,觀察其外在的統一、對稱、均衡、調和、比例、節奏等規則,可感受到良善、純正與光明的道德性。

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從美的欣賞與實踐過程來看,人提升自己趨向良善的過程,便是美所展現的內外道德性。當人感受到美所帶來的正面助益,心態會變得正向光明、心胸寬闊,身體也會因此受益,進而繼續追求美與善。

被誤認的美使人淪陷

可惜的是,近代美的定義受到混淆,善惡同時存在於藝術中。一旦藝術的展現形式符合了人們頹廢孤寂、追求物質、感官慾望的心態時,人們就會認為這些藝術作品理解自己,能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把這些負向的藝術當作是美。然而,這些負向的藝術並不能給人生命帶來提升,如果人們開始追求「被誤認的美」,只會使人更加沉溺在自己頹廢孤寂等心境中,不斷地陷入負向的惡性循環深淵而不自知。

教育的目的是將學生帶往更美好的狀態,所以提供機會給學生體驗真正的美相當重要。杜威在《藝術即是經驗》中即主張:美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當美感經驗成為生活經驗時,藝術才能在人生展現價值與意義。

為生命找到光明出路

神韻藝術能透亮美感教育的善與美,觀賞神韻的觀眾不僅對演出表示驚豔,更雋永於其精神內涵, 同時體驗到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認為神韻是美的最高形式展現。

專心欣賞神韻演出的父子。(攝影/戴兵 )

神韻帶給人直觀的感動,藝術家邦妮•谷爾希歐表示:「神韻帶給我祥和、寧靜。」虎尾科技大學副教授廖敦如則說:「神韻演出不需太高深的學問就能鑑賞、理解,令人剎那間流下眼淚,好美!這就是好!」這種直接的感動來自視覺與聽覺的饗宴,西雅圖著名的音樂家KAREN BRUNER聽完神韻的音樂演奏「彷彿聽到天籟之音」。從天津來的齊女士則提到:「當大幕一拉開,我的眼淚便奪眶而出,太美了!演員們的服裝,舞台的天幕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至於神韻演員的表現,更是令觀眾驚歎。西雅圖藝術評論家Regina Hackett表示:「『飛雪迎春』的舞蹈出神入化。而西藏青年的舞姿,尤為壯觀。」而廣告公司總裁翠莎‧思考特女士則認為神韻演出「男子陽剛,女子柔美。」

而神韻演出帶來的文化感動,美國地質學家鮑勃‧萊汀便指出:「神韻晚會表達出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不同的故事都在向我們講述什麼是真正的中國文化。有許多關於神佛的故事,皆是精華。」神韻演出展現的是藝術表演本質與外在表現的美與善的經典。

當孩子體驗到神韻藝術所帶來安祥平和、寧靜自在的感受,看見舞蹈動作、服裝、天幕的美,領悟了舞劇故事善良道德之美,並仰望文化的壯觀與深邃後,便能使他們身心受益。當孩子們追循著神韻美的足跡,便能開創自己善美的人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學校輔導室已超過九年了,所輔導的學生,大都有情緒、人際、家庭問題,而問題家庭的人數逐年增加,單親人數也逐年攀升。雖然我四十幾歲了,但還是無法釋懷我已失去母親,黃曆年回娘家年味已不再有媽媽的傷感。
  • 課堂上亢奮、躁動的氛圍讓我開始厭煩給一年級上音樂課了。以後每次上課時,為了管好紀律,我經常以十分嚴厲的語氣大聲的責怪或呵斥學生。記得那天,我在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對學生講完了「要做一個認真、善良的孩子」之 後,心想:小朋友們年齡這麼小,懂得什麼叫「善良」嗎?
  • 近年來課堂上所接觸的學生,特質越來越往兩個極端發展,一端是非常知道要用功,成績是學習的唯一目的,很功利;另一端是非常的自我中心,每天看起來都很快樂,喜歡輕鬆愉快的事。坦白講,若校園中的常規漸失,學生個個我行我素,老師有時很難進行課程的講授。
  • 生活的壓力與煩惱總是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快樂呢?
  • 那天早晨,在教學樓的樓梯轉角處,看到一位白淨、清秀的女孩,她沖著我燦爛的微笑,十分專注的看著我,問:「老師,下午勞技課是做風車嗎?」 那天上午這女孩再次碰到我時,又問了一次,我看到她的眼神裏,閃爍著期待和興奮的光芒,不禁心想:這孩子這麼盼望上這節勞技課嗎?
  • 一個不經意的名詞,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詩意智慧」。這是一個經營者必備的,我本以為是近代那個企業或教育、哲學家發明的名詞,經查證,原來是18世紀的名詞。近來被運用於領導學與教師教學上的一種哲理與中心思想,意想以文化、人文和創新的理念去導引他人正向發展的一種思考或作為。
  • 利用假期到教堂參加了一場教師生命成長的課程,活動內容別開生面,這是少數由基督教所辦理的課程; 活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位牧師,他帶領著我們禱告,也藉由禱告,希望這些師長,可以回到家裡,進到學校,也帶著孩子一起禱告。
  • 又是一個新的學期開始了。學期伊始,重返校園,每天面對熟悉的學生、熟悉的教材,我卻感到一種習以為常的怠倦。我不怕寂寞,但對於內心麻木、消極的怠倦感則不得不提高警惕。
  • 因為賈伯斯的名言中,含有不少的激勵和感受,所以便以自我感覺良好的佳句做為大家的座右銘。
  • 傳統文學的故事深富文化內涵,是孩子汲取古人經驗,澆沃自己生命的重要方式。古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但面對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歡聚別離卻是一樣的。拋開時空的差異,故事與真實人生有許多相似之處,簡言之,故事就是古人有了結局的人生,而人生卻是自己正在演出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