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17):有關簡化字問題的幾個認識誤區(3-2)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

(四)簡化字比繁體字易學、記、寫的說法,是混淆閱讀、書寫、手寫與印刷的區別

一般來說,人一生中閱讀(書籍、小說、報紙、雜誌、廣告、影視等)的需要與時間,要遠遠超過書寫。

對於閱讀而言,字體規整、宜於辨識是首要要求,所以正規的印刷品最為適宜。而印刷品的印製,與字體的繁簡無關,特別是現代印刷,尤其無關。對於書寫而言,則須區分場合、用途。對此,古人已經處理得非常有效而智慧。

古代官方公文、詔書,正規的書籍詞章、文書,正規莊重的場合,一律只用正體字書寫或印刷,取其規範典雅、易於辨認、避免誤讀之效能,並便於傳承。而日常應用的文字,如書信、手稿、筆記等,以及民間市井間,則多用行草與簡體,取其簡易快捷之便利。

所以,這些日常手寫使用的簡體(俗體),雖然出現成百上千年,卻始終與正體字井水不犯河水,並行不悖,不曾鳩占鵲巢而取代正體字。這就像人的穿著,日常在家可穿輕鬆的家居服,但出門必換上得體的正式服裝。

可見,作為閱讀、印刷的漢字,並沒有筆劃減省的訴求。但作為傳承,則要求漢字盡量保持原貌。作為書寫,「簡化字」的便利本來就存在,完全沒必要用手書的草體或俗體取代正體。

另外,從閱讀與書寫的發展趨勢看,閱讀的對象、需求與涉及的面越來越擴張。印刷、複印、網路等的發達,使一次「書寫」能供成千上萬的人閱讀。而「書寫」則越來越容易、快捷與虛擬化。電腦時代,筆墨紙面書寫,逐漸被鍵盤及語音輸入替代,「書寫」變得前所未有的輕鬆快捷。

所以,就算「簡化字」在書寫上有那麼一點便利,這種便利在電腦時代也得不到體現,就算能得到一些體現,用簡化字取代正體字,就如同用快餐取代正餐一樣,無疑是一種愚昧與庸俗的表現。

(五)社會大眾識字問題,主要是教育普及問題,而非關涉文字本身的難易

十八世紀以前的四千餘年,中華文明一直是人類文明的主體,中國在很長時間(公元581~1800年)一直處於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被西方人稱為「中華帝國」。其間中國的識字率,至少維持在5%以上,十一至十三世紀的宋朝,曾高達30%左右,一直是世界同期最高。

這不僅得益於當時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歷代官方都重視教育,興辦官學。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朝,官學已普及至鄉里。中國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禮記.學記》中有這樣的話: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對於官學興辦情況,古代典籍中有這樣的記載: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鄉)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班固.東都賦》:「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同時,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還開啟私學,並盛於當世,有弟子三千。私學興,乃有後來的「百家爭鳴」。其後,官學、私學並舉,孕育出中國人「耕讀傳家」的傳統。

中國歷代社會在興辦學校的同時,不僅同步解決漢字教學法的問題,即從漢字的造字法「六書」入手,以期事半功倍之效。

如《周禮.地官司徒》所記:「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還都確定了常用字,如周朝的《史籀篇》十五篇,秦代的《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篇,西漢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學》,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明代的《龍文鞭影》,清代的《小學韻語》等。

這使得中國古代兒童只要讀一年私塾,就能通過識字關,還能認識二、三千個常用字,所以歷代出現不少七、八歲能吟詩作賦的神童,如《三字經》所言:「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做正字」。

歐洲中世紀的鄉村,除牧師外,沒有幾個識字的人。後來歐洲教育逐漸普及,恰恰得益於元朝將中國的印刷術傳入。

大陸推行簡化字以來的五、六十年,臺海兩岸的漢字教學,客觀上是一場「簡化字」與「繁體字」實際效益的大規模概率對比。結果顯示,簡化字非但沒能縮短兒童識字、認知的時間,大陸小學學制仍是六年,卻反而使大陸青少年接觸古典文化的能力低於臺灣。

所以,社會大眾的識字問題,歸根究底是教育普及問題。把文字變兒戲,無助於文字的學習掌握,更不利於對文化的學習,尤其是高層次文化的學習。

退一步說,即使漢字筆劃繁多,難學難寫,那也只是表明應該花更多氣力去學習、掌握它,因為經過這種努力,便能擁有更強的溝通能力,不單方便地跟當代人群交流,還能跨越數千年與古聖先賢們思想交融。

一項國際研究結果顯示,一般兒童在12歲以前就能熟練掌握本國語言,唯有波蘭兒童,因其母語繁複的文法及動詞變化,需到16歲時才能熟練掌握。但波蘭人從沒有產生簡化本國語言(文字)的「神奇」想法。

法語、俄語的文法,也是舉世公認的難學。如法語,名詞有陰陽性,動詞有(語態和時態)16種變位,每種變位又分3個人稱和單複數,籠統算起來,一個句子可以將近有100種變位。

但未見法國或俄國提出要簡化本國語言(文字),也沒見因法語(文)、俄語(文)、波蘭語(文)難學而影響各國國民的識字率,相反,俄羅斯、法國、波蘭的識字率世界排名都很前面,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公布的2007年世界各國識字率排名中,俄羅斯居第10位(識字率為99.4%),法國與波蘭等並列第14位(識字率為99.0%)。

波蘭語(文)、法語(文)、俄語(文)等拼音文字,不僅文法難學難掌握,且面對新事物,有永遠學不完又不得不學的新單詞。

但漢字,古代學童一兩年就能通過識字關,而且是一勞永逸就解決識字問題。尤其,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傳承四、五千年,至今仍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中國擁有如此優秀珍貴、世界上獨一無二,足令任何民族都羨慕的文字,中國一些無知、別有用心的人,卻肆無忌憚地進行詆毀、破壞,以徹底消滅之而後快,其見識與人格,何其澆薄。@*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漢字文化由字成詞,由詞成句,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其特殊的形象性,多義性,簡練性與音樂性形成了我們優美的古典文學、詩詞歌賦,正統漢字的內涵所反應的是古人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遵守。
  • 德,被古人視為區分人和禽獸的標準,只有符合人應有的道德標準,才能稱之為人。
  • 在我們數千年璀璨的神傳文化中,先賢聖人們不厭其煩的教人要忍讓寬恕、要忍辱負重,形成了豐富寶貴的「忍文化」...............
  • 數古漢字,見證的是一段古老漫長的文明,它以其浩瀚廣博書寫著華夏歷史,以其獨有的魅力影響著世界。
  • 對父母的「孝」,是孝在小處的體現,孝是一個更廣義的人的品德。
  •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備至,教化民眾,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重要法寶。
  • 「孝」必須是符合善的,或者說應當是符合義的,義前面還有仁,再前面還有德,更前面還有道..................
  • 古人拆字是一門很高超的學問,甚至比周易算卦還準確有趣。因為中國漢字是神傳文化,每個字都蘊涵著神賦予它的特定含義,每個字都是一個生命,它的筆畫都不能隨便改動的,一改動它的意義就變了。
  • 從道字的結構、形象、義理中,我們感受到了倉頡造字的神奇。知書達理的聰明人,能從神奇的中國文字中領會其深刻的內涵,觀天文、識地理,找到自己人生的回歸之路。
  • 戰國時代,天下這麼紛亂,事情繁雜,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體、籀體字變化成隸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