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主題:抗擊寄生蟲病

程雯瑞典

人氣: 66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5年10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程雯瑞典報導)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家(簡稱「醫學獎」)由三位科學家共享。愛爾蘭裔的美國科學家威廉姆•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因為發現治療絲蟲病的新療法,而共享今年諾貝爾獎榮譽的一半,以及4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另一半的榮譽和獎金由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獨享,她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治療由瘧原蟲引發的瘧疾病的新療法。

威廉姆•坎貝爾博士今年85歲,現在是美國新澤西州德魯大學(Drew University)的榮譽研究員。大村智博士今年80歲,現在是日本東京北裡大學(Kitasato University)的特別榮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大村智博士首先於1978年從上千份土壤樣品中成功分離出具有抗菌活性的鏈黴菌新菌株50份培養物,坎貝爾博士於同年獲得大村智博士的鏈黴菌培養物後,又在其中一份培養物中發現並成功純化出具有抗動物寄生蟲病的 「阿維菌素」(Avermectin),之後兩人合作研發出阿維菌素的衍生物,伊維菌素,藥效大大提高,能夠有效降低人類的蟠尾絲蟲病(又名「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又名「像皮病」)的發病率,並且對其它寄生蟲病也有療效。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到今年底才滿85歲,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兼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在1960年代,治療瘧疾的傳統藥物氯奎或奎寧的藥效下降,瘧疾病捲土重來,醫學界的很多努力不見成效時,屠呦呦轉向了傳統的中草藥醫學,並從中國古籍醫學文獻中尋找到治療瘧疾的新藥,提出以植物青蒿為原料,並於1971年首次從青蒿中發現並成功萃取了有生物活性的青蒿素(Artemisinin)。青蒿素可以快速殺滅還處於發育期的瘧原蟲,對人畜瘧疾病的治療都有高效。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認為,寄生蟲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現在全球範圍內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對世界最貧困地區的人們。這三位科學家發現的兩種新藥,每年可以讓上億的人們受益,貢獻卓越。

小知識

河盲症 (蟠尾絲蟲病)

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是蟠尾絲蟲,它通過黑蠅的反覆叮咬而傳播。受到感染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瘙癢、皮膚損毀或視力損害,嚴重的會致人永久失明,是在全球範圍內除了沙眼以外,可以導致失明的第二大感染症。黑蠅的學名是「蚋」,通常滋生在急流的河流和小溪中,「河盲症」因此得名。目前全球每年有200萬左右的河盲症患者,其中約80萬人的視力受損,絕大多數案例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現在治療河盲症的有效藥物是伊維菌素,但是這種藥物只能殺滅蟠尾絲蟲的幼蟲,而對成蟲無效。

象皮病 (淋巴絲蟲病)

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是絲蟲,它通過蚊子的叮咬而傳播。絲蟲進入人體後會破壞淋巴系統。很多患者從孩童時期就被感染了,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並無明顯病症表現。也有個別的患者會出現手臂、腿腳或生殖器的嚴重水腫,被感染部位的皮膚會變厚,像大象的皮那樣,「像皮病」因此得名。像皮病常見於非洲和亞洲,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2億象皮病患者,其中大約4千萬患者因病而使形象受毀,另外還有14億人有被感染的風險。現在治療象皮病的有效藥是阿苯達唑配合伊維菌素,但是這些藥物的缺點也是不能殺滅絲蟲的成蟲。

瘧疾

在中國俗稱「打擺子」或「發瘧子」。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單細胞的瘧原蟲,它也是通過蚊子叮咬而傳播。患者被感染後一般會在10到15天內出現症狀,輕則發熱、頭痛、打寒戰、嘔吐,嚴重的會引發黃疸、癲癇、昏迷或死亡。瘧疾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多數病例發生在非洲,而南亞、東南亞和中國的疫情相對較輕。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有大約2億瘧疾患者,主要是兒童,在非洲的死亡率相當於每一分鐘都有一名兒童死於瘧疾。另外,全球一半的人口都有被感染瘧疾的風險。現在治療瘧疾的有效方法是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單獨使用青蒿素會使瘧疾出現抗藥性。自青蒿素療法被廣泛應用以來,瘧疾死亡率已經比以前下降了一半。

責任編輯:童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