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要跟隨。 妻子哄騙他說:「你不要去,回頭我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要殺豬,連忙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言出必行,為誠實守信的品德,做了最好的身教。

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不欺詐。它代表一個人的誠實性和信用程度,既體現於一個人的個性、價值取向之中,又與待人處世的行徑緊密相關。簡單來說,誠信就是一個人的可靠程度,和可信任程度,它是人品的核心部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千百年的至理名言,在在鮮明的表現出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特質。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誠信的行誼,不但被仁人志士大為稱頌,並且奉為圭臬、念茲在茲。

早在二千多年前,儒家就非常強調「誠信」。《論語》中談個人修養和待人之道時提及:「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人無信則無以立,無以行」….;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說文解字》更直指:「人言為信」!

《呂氏春秋.貴信》篇談缺乏誠信之患:「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禮稷不守;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所以誠信對維持社會秩序,施政效果和官民合作,都有着積極、正面的作用。

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是對人的本性、人的價值、人的使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綜觀而言,誠信對於自我修養、齊家、交友、營商以至為政,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輕忽。@*

責任編輯:梁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