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臺馬之星首航 馬祖對台客輪新里程碑

人氣: 8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8月1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2日電)往來台灣與馬祖的「臺馬之星」客輪,今天首航,兩地之間的海運邁入新里程碑。回顧過去,從海軍「中字號」運補艦、AP艦,都讓馬祖人留下難忘的搭船回憶。

民國50年代,國軍為運送戰備物資,派遣海軍「開口笑」的「中字號」運補艦,航行基隆與馬祖間,當時馬祖民眾必需經過層層關卡的身家調查與審查批可之後,才可申請出入境證明,免費搭乘唯一交通工具去台灣,過程不是那麼容易。

當時搭這種平底船從馬祖到基隆,約7天只有一次航班,海象平靜約需12至16小時;若遇上風浪較大,動輒20或30小時也不稀奇,速度極慢。

更不好過的是,由於「中字號」運補艦主要被設計負責載運軍用車輛與軍需物資,不是專門的人員運輸艦,一般只有高階軍官有床位,臥舖有限;有搭船經驗的民眾在上船之前都會事先準備厚紙板,再於船艙內自己找一處乾淨容身之處,方便坐臥,想辦法熬到基隆港。

「坐軍艦的苦刻骨銘心,一輩子都不會忘掉!」老一輩馬祖人說,搭這種運補艦幾乎沒有人性的尊嚴,數百名軍民當時夾雜在有限的艙底小空間,若有人在航行中因海象不佳嘔吐,經常將船艙內搞得髒亂、氣味難聞,甚至連廁所也是髒臭到不行,只見有人隨船搖擺身軀、有人緊閉雙眼、臉色發白,宛如昏死,與逃難的難民船沒什麼差別。

或許有人認為,乘客於白天時可在甲板上呼吸新鮮空氣,但若遇到下雨或風浪大時,還是要擠進防護不是很好的船艙內,艙底開始積水,飽受風吹雨淋及暈船之苦,幾乎崩潰,只盼運補艦趕快駛抵基隆港。

民國60年代,隨著海軍AP艦加入台馬航線,每月3至4個航次,雖船隻較大,改善航程時間,但搭船還是相當不適;若偶遇天氣不佳,還是有可能延後出港。

馬祖地區在結束軍管、實施地方自治之後,當時地方首長與民代向中央大力爭取經費,於民國86年向日本購置1艘約5000噸的中古客貨船,之後改為「台馬輪」,並經過兩次整修,大幅增加臥舖數量、裝置「平衡翼」航行設備,進一步增進航行舒適度,馬祖人才終於揮別搭軍艦的難過歲月。

如今,船齡已有30年、已在台灣海峽乘風破浪十多個年頭之久的「台馬輪」,將退居的第二線,改由「臺馬之星」繼續負責台馬兩地之間的旅客運輸,船上舒適程度再度提升,讓馬祖與台灣的旅運又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