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壓力源自教育制度

教育局專家籲家長認真與孩子溝通

人氣 20223

【大紀元2016年0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潘在殊香港報導)昨日一名20歲理工大學護理學院的女學生,在將軍澳墮樓身亡,是9日以來第七宗學生輕生事件。昨日在一論壇上,有中學生指所有的壓力來自扭曲的教育制度及社會的價值觀,一切以成績為先。學者則呼籲給予教師及學生空間。

中學生議會發言人黃泳其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中坦言,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升學壓力挺大,一切皆圍繞著學業這個話題,「社會就和我們講,你入不了大學,你甚麼都做不了。甚至你就算入到大學,畢業之後,大家都說最多都是一萬幾千元開始,生活很難。對於我們來講,我們被迫去打算我們的將來怎樣。」另一方面造成與家庭的關係緊張,彼此間有代溝,即使溫習後玩電腦都會被家長責備,「很多身邊的同學都會經歷過這些事情。甚至家人不理解、門禁,諸如此類的事情。」

黃泳其又說自己正是喜歡藝術卻沒有選修藝術的例子,「有人和我們講是自尋死路,即是說,香港社會不鼓勵創意,不鼓勵藝術,因為你怎麼講都好,學分最重要,講甚麼都好,入大學最重要,成績就等於一切。」

她強調學生的壓力不僅是學業,還來自扭曲的社會及制度,「其實是制度帶來的錯,一個社會變得這麼變態。我們剛才講,幼稚園我們就要學前教學,然後小三TSA,然後小六升中,不斷考試。」

黃泳其並反駁學生自殺並非因為不成熟,根本是社會的問題和制度,「我們是只是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求分數,就變了好似一個真實版的『米格魯實驗』,我們同學就被人傷害,老師甚至家長很痛心,他們沒得選擇。因為這個制度他們一定要這樣做,他們的子女才能生存。」

社會價值觀造成學生壓力

對近期多宗學生自殺的案件都涉及學業壓力問題,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吳寶城認為,社會價值觀是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目前香港教育很注重競爭,「這個競爭由幼稚園開始,到小學,到中學都有。很多學生可能在學校裏面其實最著重就是與他人競爭。」

加上香港社會視成績是成功的單一因素,即使有體育藝術的專長,但其它成績不理想也無法進入大學,「就算有一些校長推薦計劃,運動員計劃,其實最終都要最低入學成績要3322。成很多同學有多元的才能也不能發揮得很好,讓他們壓力很大。」他指以前升讀大學必修科只有中、英兩科,但如今卻變成中、英、數再加上通識科,學生須兼顧指定學科的成績,變相令教育制度僵化。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認為,目前香港中學課程太多,令學生和老師都沒有空間和時間留白,值得大家反思,「那些老師沒有甚麼空間,因為又要趕課,同學也要趕。這些家長也很繁忙。其實在我們教育理論來講,很多時候講一句,Teach less and learn more,其實你教得少一些的時候,學生可能反而學得多。」又呼籲家長不應只著重要子女入大學。

他並認為,今次所謂的「自殺潮」,可能與媒體和網絡訊息有關,「我們是講一個傳染,一個模仿和學習」他呼籲停止這種網上的傳播。

一位聖道迦南書院男同學坦言,學業升學有壓力,還有考試和成績壓力,對近日接二連三的輕生事件,他表示自己聽到也很絕望,因為其中一位是自己的好朋友,那位好朋友體育很好,但因學業成績而尋短路,他對此也感到困擾,其後也有找家人或教師談談。亦有現正攻讀文憑和副學士的學生認為,自己所修讀的文憑仍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同,反映香港社會仍認為不讀大學就等於沒有出路。

民間籲反思教育系統

另外,良心理政、社工復興運動、學民思潮、傘下爸媽等團體,昨日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就如何營造積極的校園及社會氣氛,預防自殺風氣蔓延等問題,作出呼籲及建議。與會者在新聞發佈會前全體默哀一分鐘。

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陳順意表示,社工人手不足是一方面,問題是青少年本應該是一個充滿生趣、尋找自我身份的階段,但現在見到學生日益增加的不安和壓抑,沉重的價值包袱,以成績作為人生成敗的指標,「只談職涯而不談生命,強調金錢、地位、等級、效率。要贏在起跑線上面,自小就要開始競爭。」

她並批評政府只會將青年標籤為「激進」、「廢青」,用管治的角度去制定教育方向。呼籲關心青年的社會人士及團體讓這個社會「停一停,想一想」,由教育系統開始反思、靜思,鬆綁釋放師生的空間,政府必須除下年輕人要管、要走主流價值的心態。

教育局高級專責教育主任(教育心理服務)劉穎賢博士昨日撰文,希望父母每天可以花十分鐘放下工作和手機,認認真真與子女溝通,關心他們在學校的情況,讓他們感受父母的關懷。讓子女明白到,不論面對的情況有多壞,爸爸媽媽總會做自己最大的後盾,不但願意聆聽,還會鼓勵和支持自己。◇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香港教育協會副會長黃克廉擔心: 日片《大逃殺》上映教坏香港學生
香港計劃增收內地學生
香港教育官員公開向學生道歉
香港教育局樂見學生獲佳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