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元復始,新年開始了!新年之初從初一到初五的年俗充滿慶昇平、恭賀新年平安繁昌的意象。熱鬧的爆竹、舞龍舞獅、點燈燃燭、拜年賀歲……,虔誠的敬神禮神的心意灌注在形形色色的年俗之中。
中華文化的新年,初一元旦、初二回門、初三赤狗日、初四接神、初五開張,這五福日年俗展現給人間什麼啟示呀?
大年初一 元旦
初一稱為「元旦」,傳統年俗也是最多的。
大年初一起早旦 接神燃炮賀新年
餃子年糕屠蘇酒 道喜互祝太平年
燃放爆竹
初一一早燃放鞭炮驅邪、迎祥。南北朝就傳有燃放爆竹嚇走惡鬼的風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的民俗「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除夕子時,就有燃放鞭炮聲,在雲霄裡響起,帶來新年的消息。
焚香接神
清代時,初一的第一件事是子時焚香接神,接著大燃爆竹致敬,然後任官職的入朝朝賀。南宋時,宮中扣響景陽鐘,皇帝點上祭天專用的檀香,為蒼生祈福、祈百穀豐登。子時初,焚香接神,燃爆竹,連霄達巷,絡繹不休(現代也有初四接神的風俗)。接神之後,自王公以及百官,均應入朝朝賀(據《燕京歲時記》)。
拜年
新年元旦,不論男女長幼都整飾儀容、端正衣冠、穿上鮮麗的衣服,拜年祝賀。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這麼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親近的親朋好友登堂拜賀,疏遠的只在門口的接福袋中投入名片賀年。街道上車水馬龍,拜年道新喜的人兒穿梭如織。
古時新年拜賀,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賀年是同輩親友相互施禮道賀,拱手作揖,口中說著祝福話「新禧納福」。南宋時,西湖邊豐豫門外的豐樂樓是縉紳士人團拜的名所(見《夢粱錄》)。
闢邪飲食
南北朝時,元旦這一日全家喝闢邪酒、湯,比如椒柏酒、桃湯、屠蘇酒,吃五辛盤(含有五種辛辣春蔬)。這種習俗延續到清朝,天將亮時一家人就全家團拜,獻椒盤(五辛盤的一種),斟柏酒,飽吃蒸糕和粉羹。
南北朝時,還有熬麻子大豆、吞雞子(雞蛋)、赤豆各七枚的新年食俗,都是用來闢瘟氣。(南梁得天下之後,元旦就不食葷,也不吃雞蛋了。)
清代時則盛行吃「角子」。元旦當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稱為煮餑餑,風俗遍全國。富貴之家,暗中以金銀小錠和寶石等藏入餑餑之中,用來卜一卜新年運氣。家人哪個人吃到藏有金銀角子的「角」,傳說一整年都將大吉大利。
後來就演變為吃餃子。半夜子時吃更歲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含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吃年糕
南方過年吃年糕比較普遍,年糕象徵新一年「步步高」。米、麵發糕象徵發展、發財,甜甜黏黏的年糕寓意生活「甜蜜蜜」。
遊樂酬酢
宋代時,元旦期間,遊樂的氣氛濃厚,官府放寬了規定[1],街市、遊人一片熱鬧風光。元旦朝會後,宮廷外燈山已經上彩,繽紛耀眼;京城裡市井中遊人如織,爭睹路上獻口號賀春的雜技(見《東京夢華錄》)。鬧市都搭起彩棚,張燈結綵,鋪陳販賣各種貨物和賞玩物品、玩具。宋代時,彩棚間夾雜歌舞館,元旦傍晚後,富貴人家婦女可以入場觀看,入市店飲宴,成了習慣的風俗了;新年間,杭州城道苑、佛寺的香客絡繹不絕,家家飲宴,歡聲笑語處處聞。(見《夢粱錄》)
清代時,知識分子和庶民,在黎明中祀神祀祖、闔家團拜,飽食元旦的蒸糕、椒盤柏酒之後出門迎喜。參廟,進謁奉祀祖先遺像的影堂,然後互相賀節。朋友間見面宴飲山珍海味,聯誼歡樂一整天,極一時之勝。(見《帝京歲時紀勝》)
元旦禁忌
《荊楚歲時記》記載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所以這一天不殺雞。[2]
俗傳正月初一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不往外潑水、不倒垃圾,否則會掃走運氣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如果需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正月初一不拿掃帚,有的地方延續到初三。
初二 回門
初二歸寧雙回門 雞酒糖餅喜探親
祭拜財神鞭炮響 晝夜不休鬧隆隆
初二民俗,出嫁女兒在這一天回娘家,稱「回門」、「歸寧」。丈人等待女婿、女兒倆雙雙回門,又稱「迎婿日」。出嫁女兒回娘家攜帶著雞、酒、糖果、餅乾等等探望娘家高堂,祝福父母康泰。古時,出嫁女兒一年中難得回家一趟,娘家要將糖果、餅乾分享鄰里鄰居。同時,為女兒準備回夫家的禮物送歸程。回娘家的女兒不過夜,日落前就要回到夫家。
初二還有個民俗,就是祭拜土地神。福德正神也被視為財神。黃曆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福德正神的生日,民間每逢初二、十六都祭拜土地神,這一天也不例外。新年迎財神特別旺氣,清代《燕京歲時記》說:「初二日,致祭財神,鞭炮甚夥,晝夜不休。」
初三 小年朝
初三赤狗小年朝 睡飽避免是非招
謹言慎行修口舌 在家祭神樂逍遙
初三俗稱「赤狗日」、「小年朝」,提醒人謹言慎行,慎防招惹口舌是非。
相傳這天是古代傳說中「五帝」中的赤帝,也就是南方赤熛怒之神--「赤狗」下凡的日子,遇到不吉。所以這一天一般說來有比較多的禁忌,因為傳說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這一天不出門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台灣童謠就這麼唱:「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睡)到飽。」謠中含有赤狗日少外出、避是非,過好初三「小年朝」的隱意。初三赤狗日也是提醒人過年不忘修口、修心的日子。
初四 接神日
正月初四俗稱「接神日」。現在民間,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多以正月初四為「接神日」。
大年初四舉行接神儀式,準備牲禮、四果、飯菜、甜品和金紙、甲馬(印有馬形的金紙)這些祭品。此外,還有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早期商家過年休假後,初五開市,故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以圖吉利。
新春初四接神降 初五開張新市場
大吉大利紅紙貼 舞獅舞龍興繁昌
初五 開張大吉
童謠唱「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年節的慶祝儀典要在這這一天結束了,家中供桌上的祭品,如發糕、柑桔……要收下來,待客也不用甜茶、甜點了,恢復平日的氣氛。經營生意的店家一般在這一天有個開張、開市的祭拜儀式,舞獅、舞龍到門口來祝賀生意興盛繁昌。隔天「初六就挹(*舀取)肥」,表示年假結束,恢復常態生活了。
遵循傳統之道 家戶迎禧納福
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過年,充滿了除舊布新、禮敬神明、自我檢束淨化生命的意含,種種民俗都顯露了「神傳文化」的精神內涵。你誠我敬「彬彬有禮」,帶來祥和的好年;依循神指示的路--「善」的道路,也就是迎福年的上善之策!這也是傳統年俗展現給人間的啟示呀!
-註釋-
[1] 新年假期,官府特許官民新年間三日可以賭博方式來買賣物品,叫「關撲」。街坊有沿門吟歌叫「關撲」的流動攤子,備有食物、頭冠梳子、領巾、緞匹、花朵和各種玩具,以較量輸贏的方式換物品。
[2] 《荊楚歲時記》記載:「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羊。四日不殺豬。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