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身上的毒瘡 原來是夙怨

文/杜若
font print 人氣: 3225
【字號】    
   標籤: tags: , ,

西漢時期,袁盎殺晁錯。為報仇,晁錯化成一個毒瘡。二人的惡緣持續到唐朝,是誰為他們解開了千年夙怨?有一道士腳長毒瘡,常常為此痛不欲生。那些痛苦的背後,有他們各自的故事,各自需要面對的過往。

袁盎晁錯不和 竟致遺恨數百年

西漢時期,大臣袁盎和晁錯同朝為臣,晁錯以其政見、才華和剛正受到漢景帝器重;袁盎有膽有識,以諫錚直率聞名於朝,他的諫言受到漢文帝的欣賞,歷經文帝、景帝兩朝,卻也因此樹立了不少政敵。

袁盎和晁錯素來不和,只要晁錯剛進來,袁盎就出去;袁盎坐下,晁錯就離開。這二位大臣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坐下來,在一起說過話。

漢景帝即位之初,晁錯擔任御史大夫,查出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財物,論罪當罰,於是景帝下了一道詔令,將袁盎貶為庶民。

後來晁錯進言「削藩」,漢景帝採納他的建議,卻引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為此亂了陣腳,這時袁盎進言斬晁錯一人,可令吳國罷兵。結果晁錯被腰斬於長安東市。

袁盎與晁錯二人的恩怨,並沒有就此結束。在其它的記載中,晁錯死了數百年後,這個故事還有後文。

尊者賜法水 了結千年夙怨

據《慈悲水懺法》所述,僧人悟達因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禮遇他,封他為國師。一天,國師的膝蓋上突然長了一個奇怪的人面瘡,竟然眉目口齒全都俱備。毒瘡每天索要飲食吞啖。痛苦不堪的悟達國師遍請名醫,卻都束手無策。

一天,悟達忽然想起來,以前他照顧的一位印度僧人(迦若迦尊者),臨行前曾對悟達說,以後遇到災難,可到四川彭州九隴山去找他。這一趟旅行,悟達國師知道了自己的前世原來是西漢的袁盎,而那個人面瘡就是晁錯。

二人於西漢時結下了怨緣。晁錯被殺後,累世都想找袁盎報仇,然而十世袁盎都轉生為高僧,而且均是守持戒律極嚴的高僧。晁錯苦等了十世,直到悟達受皇帝寵遇,動了名利心,德行有虧時,才能夠尋仇。幸好慈悲的迦若迦尊者賜予悟達三昧法水,令人面瘡(晁錯)得以洗去累世罪業,超度解脫,才解開了二人的夙怨,了結了這樁近千年之怨緣。

他的痛苦 原來是在償還罪業

無獨有偶,金陵的神樂觀有一個陸道士,十七歲時曾經和一個老僕爭吵,失手將他打死,又放了一把火毀屍滅跡,所以沒有人知道他所犯下的罪行。

然而,十多年來,陸道士的腳上長了一個毒瘡,瘡口形狀很像人的嘴唇,還有舌頭,能夠說話,那毒瘡說:「我就是你所殺的那個僕人。」

毒瘡向道士索要飲食。道士餵它脂膏,它也能吞下消化。當它一開口,必會讓道士陷入極度的痛苦,幾乎痛死,每次餵食之後,瘡口就會閉上,不再那麼疼痛,但是仍流膿血不止,毎天發作一次或二次,非常痛苦,灌它酒,毒瘡喝酒後,瘡口四周都呈現紅色。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或許陸道士的罪業快償還完了,一天毒瘡忽然說:「我要去其它地方了,跟你的冤也已經了結了。明天你下山,如果遇到樵夫,你可以向他求治。」

陸道士記下它的話,下山途中,果然遇到一位樵夫,懇請對方救治毒瘡。樵夫厲聲說道:「孽畜,你還敢提我嗎?夜半時分,就去治你。」話音剛落,樵夫就消失不見了。

當天夜裡,陸道士夢到一位金甲神來到他的臥室,對他說:「有藥放在几案上,煎成湯藥服下。取出藥渣,用左手持著藥渣到西門外,見到婦人潑水,就趕緊把藥渣放在路上,就回來。」

第二天,陸道士一早起來,看到几案上果然放著一物,猶如一團頭髮,摸不到頭緒。他遵循夢中神明說的去做,來到門外第二十家,果然看見一位婦人,隨即扔棄藥渣返家。不久瘡口就痊癒了。

(據《史記》卷101、《慈悲道場水懺序》、 《觚剩》卷二)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清朝,有一天北京城東部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娃兒,剛生產完的女主人還虛弱地躺在床上,男主人高興地抱起女娃兒,這個新生命的到來讓全家上下都洋溢著欣喜的氣氛。
  • 在世人的印象中,凡是擁有法術的人,似乎非同尋常。凡事有利有弊,小能小術亦然,如同雙刃劍。在清人的記載中,如果不是經過真修實學得來的法術,又沒能正用,就會招來生命危險,留下慘痛教訓。
  • 清朝時,江西德安縣有個農民叫王甲,家有良田,以耕種為生,他與一個叫李乙的人過從甚密。一天,二人相約同赴集市。
  •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傾城名伶張喬。她的一生極具傳奇。在短暫的十九年中,留下了上百首詩作。她才藝卓越,心志高潔,不屈於權勢,與南園十二子吟詩唱和,名震一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徽宗成了亡國皇帝後,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南宋度宗皇帝時,京城臨安又繁榮起來了。度宗皇帝咸淳十年(1274年),吳自牧寫了《夢粱錄》。五年後,南宋滅亡。
  • 人間包括飲食在內大小事件都是有預先安排的,但這種安排也不是絕對的,也是可以變動的,既有定數也有變數。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北宋哲宗紹聖年間(西元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有個僧人遊歷浙江天台山,在山上迷路了,最後他走進了越州新昌縣(今浙江新昌縣)的沃焦山上。他發覺前面有一座大佛寺,寺裡寂靜無人聲。
  • 清代紀曉嵐的四叔,名叫紀栗甫。一天,到外地去探望朋友。走在半路上的時候,看到一個人騎馬飛馳而來,突然被路邊的柳樹枝條掛倒,撲通一聲,從馬背上跌到地下。當時路上有好些人,走過去一看:那個人已經好像氣絕了。
  • 人做善事時,不求回報,但善報之理卻往往真實不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