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2月24日訊】作者|陳彥玲博士 / 整理|曹景哲・大紀元
前幾期我們曾經談過孩子生活層面的問題,家長要注重孩子如何學習過生活、做家事、獨立自主等方面,這是培育菁英人才中很重要的一環。這次要談一個實際案例,這是我在面試學生時所碰到的個案,但這個案例也凸顯出華人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失衡問題。
我曾經在替一個藝術學校面試學生時,碰過一個在鋼琴和小提琴成績都非常高,可以說是超資優的學生,而且他的其它成績也非常好。可是在申請學校去面試的時候,他的臉色不是紅潤的,心情也有些忐忑不安。看不出從心底發出的踏實感。
面試的位置
在面談室,我問他如果你可以選擇,你要選擇哪一個座位?選擇裡邊面對門口的位置,還是外邊背靠門口的位置。一般面試官都會坐在裡邊,面對門口的位置。
結果這個孩子選擇了裡邊的面對門的位置。這個面試室與外邊隔著一個大窗戶,窗戶的玻璃是透明的,外邊的家長可以看到裡面的狀況,裡邊的人也可以看到外邊。
當問他一些關鍵問題時,他的眼睛總是先看窗外的家長,感覺對門外等待的母親還是不太放心。這種行為讓面試官覺得,這個孩子不是真心喜歡這所學校的專業,可能不會把機會給他。但我沒有戳破這個孩子的心思。
你尊重自己嗎?
我還觀察到,由於室內的氣溫比外邊要高,孩子把他的外套脫了下來,放在椅子上,然後一屁股就坐上去了。外套代表一個的身分、態度,他這麼隨意地坐在外套上面,感覺他不尊重自己的選擇,很多行為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不是經過自己的思考、琢磨和判斷,而做出的決定。
我於是問他,你是怎麼來的,是開車來的,還是坐飛機來的。他回答說,是坐飛機來的。根據他出發的時間,陳老師推測,他應該下飛機不久,可能在旅館只睡了很短的時間。
我就問這個孩子,你睡夠了嗎?他馬上回答說,沒有,就是沒有睡飽。當時,陳老師知道這是他的真實一面。我認為,不管申請學校的什麼專業,只要你表現出真實的那一面,就能夠培養出來。如果是個聽從父母意願,自己並不喜歡的孩子,不論教給他什麼,都很難讓他全心去學習。
倒一杯水
當一個人一輩子的工作都是給別人做的,他的心態一定不會很快樂。我和那個孩子說,有一種可以使他很容易精神起來的東西,就是水。於是她帶他去喝水。她就要看他如何去取水,如何與餐廳裡面的人互動。
就算他以後要走音樂的路,因為音樂可以洗滌人的心靈,如果這個人不懂得如何與人互動,不知道如何理解別人,不懂得如何尊重人,他就會只有技術,而沒有靈魂。
我覺得,孩子在音樂專業學習6年,如果只是提高了技術,而沒有精神層面的昇華,他以後能到達什麼程度呢?
孩子到餐廳之後,呆在那裡卻不知道如何向人要水杯。最後,我提醒他,可以向餐廳工作人員借杯子裝水喝。感覺上,這個孩子好像已經被家長過度照顧了,不知道自己去解決生活問題。
這就是華人思想的誤區。因為學習音樂的孩子是很忙碌的,不僅要聯繫演奏,而且還要完成學校的學習功課。於是,很多華人家長就不要孩子做家務,只要學琴和學習功課就好。
在面試的時候,這些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真正的面試官不會只看孩子的專業能力,還會去看其它方面的細微表現。社會需要的是個全面的人才,不是技術工人。
美國音樂學院想要的人才
這個孩子的優點是比較順從,我告訴他去要杯子取水,他就聽話地去做了。但是孩子取杯子的過程,又讓我感受到他沒有為別人著想。
工作人員給了孩子一大袋子一次性紙杯,他在取杯子的時候,直接從上面拿出4、5個杯子。而如果為別人考慮的話,他會從下方把杯子推到袋子上面,然後取1個杯子就好。
這個孩子喝完水後,就把杯子丟到垃圾桶裡。那個工作人員問他杯子放在哪裡時,他回答說已經丟了,工作人員嘆息說還可以回收,讓他再來取水時用啊。
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孩子在生活當中其實是沒有什麼特別概念的。這些不能都責怪孩子,因為家長沒有告訴他。
在美國音樂學院,不會因為學生的技術高超就網開一面。我自己也看過美國很厲害的小提琴家,有過很近的接觸。他給人的感覺就是,生活細節上都面面俱到,與人的溝通上也能面面俱到。
這樣的人是怎樣被培養出來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僅僅是技術,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上,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全面地培養他。#(未完待續)
視頻:陳彥玲博士【爸媽必修課】(18):孩子的這些言行說明了什麼?一個小提琴專業學生面試的故事(上)
本文刊載於舊金山2月15日教育版
每週為您獻上舊金山最新消息
責任編輯:李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