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養歷程:解救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

作者:徐安廷(韓國知名親子教育網站的講師)

人氣 3121

許多家長從孩子開始上學以後,就面臨該在何時買電腦、智慧型手機給小孩,以及使用頻率、時數等問題。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孩子如何利用閒暇時光 ─ 因為往往擁有電子產品以後,孩子就很難再發揮創意有效運用時間,只會整天埋首在電腦遊戲或智慧型手機裡虛度光陰。

猶記三個孩子還小時,經常可以從書中、文章裡看見專家們建議,至少要等孩子滿三歲以後再讓他們接觸電子產品,因此,一心想把孩子養好的我,一直都暗自期許恪守這項原則。

孰料,我在大女兒尚未滿月的情況下就懷了二女兒,面對每天的嚴重孕吐,意志力自然備受考驗,我當時吐到全身無力,根本再沒有多餘的體力為大女兒念故事書、陪她玩,所以最後不得已,我還是在大女兒未滿週歲前就讓她接觸了電子產品,但是我做了很多努力去降低相關副作用,比方說,我一定會全程陪同孩子一起觀看影片內容,也會以她收看的影片為題材,儘量找話題和她討論。

結果我們家三個孩子都是在滿週歲前就接觸電子產品,不過由於她們也有充分玩樂、閱讀、和父母聊天的時間,所以並沒有出現沉迷或其他令人操心的症狀。

直到三個小孩都上了國小以後,由於她們需要學習Excel、PowerPoint 等軟體操作方式,所以幫她們報名了課後電腦課,但是我萬萬沒想到,電腦課竟然還有附贈各種電腦遊戲,所以孩子們自然而然走進了電玩世界 ─《楓之谷》、《魔法千字文》、《天翼之鍊》

等各式各樣的線上遊戲。一開始,我允許她們每人一天玩一小時電腦遊戲,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最後竟演變成就算還沒輪到自己,卻湊在電腦桌前觀戰,換言之,孩子每天眼睛盯著電腦螢幕的時間至少三小時以上。

我聽了一場主題是大腦發育的演講後,才知道就算孩子每天只玩電腦遊戲三十分鐘,也比一週玩四到五小時遊戲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成癮等負面影響,因為「每天」玩遊戲會變成一種習慣。

於是我下定決心,要調整孩子們坐在電腦前的時間。我索性禁止她們在上學期間玩遊戲,但只要每逢寒暑假,就會讓她們每天玩一小時,並與她們分享我從演講中聽到的資訊 ─ 每天打電動對大腦發育無益。所幸孩子們沒有出現太大反彈,欣然接受了我的新規定。

訂下玩遊戲的協議

耶!放假了!終於可以玩電腦遊戲了。一開始,孩子們都有嚴格遵守每天只玩一小時的規則,但是後來又出現了和以前一樣的情形 ─ 明明還沒輪到自己,卻坐在電腦前看其他手足玩遊戲 ─ 也就是又變成一天緊盯電腦螢幕三、四小時的狀態。儘管如此,她們還是不停抱怨一小時太少,央求著要加長時間。

為期一個月的假期雖然稍縱即逝,卻也頻繁到來。我看其他孩子放假期間都是在補足學習進度,把日子過得既充實又有趣,只有我們家的孩子逐漸變成夜貓子,一天坐在電腦前四、五小時,看在我這母親眼裡也不再覺得可愛。

既然都已經答應她們放假時可以玩電腦,說好的遊戲時間也已經覆水難收,那麼至少一天當中剩下的時間要能夠有效運用才行,所以我想了一個好主意:每天利用餐桌對話時間,來分享我看到的遊戲成癮案例及其負面影響。

當時韓國有則新聞引發社會轟動,那是一對剛生下一名新生兒的年輕夫妻,因為整天沉迷於培養遊戲裡的小孩,反而疏於照料現實生活中的小孩,導致嬰兒還來不及長大就夭折,令人不勝唏噓。當我分享這則新聞給孩子們聽時,她們搖著頭不發一語。

我告訴她們:「媽媽擔心的就是這種情形,電腦遊戲是虛擬世界,要是過度沉迷,就會不知不覺將現實世界拋諸腦後,進而發生這樣的憾事。當然,媽不認為你們會變成這樣,但是在普遍的輿論裡,一直都在強調電腦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在我看來,我們也沒必要去做這些危害自己的行為。不知道妳們覺得如何?」

網路虛擬世界容易讓人沉迷。圖為年輕夫妻沉迷於手機,忽略了幼兒。(shutterstock)

「嗯,我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但是一天只玩一小時,應該不至於沉迷吧?」

「當然,媽也認為這樣的時數安排沒有問題,不過妳們應該也心知肚明,那只是妳們真正玩遊戲的時間,當姊姊和妹妹在玩時,湊在一旁觀看的時間又該如何計算呢?幾乎每次一待就是四、五小時,不是嗎?」

「……」

「媽希望妳們可以做一些對大腦有益的事情,來彌補長時間觀看遊戲畫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那我們知道了,以後會這麼做的。不過,有哪些事情是對大腦發展有益的呢?」

「嗯……比方說,閱讀?」

「好,那我們以後每天讀一本書。」

於是,接下來的學校假期,孩子們不再只是玩電腦遊戲,還會閱讀書籍。然而,用這種方式執行了幾個假期以後,對於本身就很享受閱讀的大女兒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於不愛閱讀的二女兒來說,反而成了困擾,當時她剛升小學高年級,所以我們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決定改以解《思考力數學》、《MENSA 數學小天才》、《Mensa Puzzles》等習題來代替閱讀。

一腳踏進智慧型手機世界

從國小低年級開始,大女兒一直嚷嚷著想要一支手機,國小六年級時甚至還請班上同學參與「請買手機給妍秀!」的連署活動,將簽有同學姓名的紙張拿給我看,最終,在小六暑假快要結束之際,我買了智慧型手機給她。但是以我個人的立場,不建議求學前就讓小孩擁有手機,假如難以堅持這樣的信念,不得已必須買給孩子的話,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先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才行。

智慧型手機其實就像一把雙面刃,光是成人都不容易克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欲望,經常淪為智慧型手機的奴隸了,更何況是正值好奇心旺盛、思想單純、自制力不足的小朋友,成癮的可能性更是遠高於大人。

我起初買智慧型手機給孩子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他們可以順利進行學校分組作業、維持人際關係,而且職業媽媽還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繫等,基於上述各種理由,我買了手機給孩子,但是自從孩子一腳踏進智慧型手機的世界以後,各種問題便接踵而至。

我聽過的案例包括:一名母親發現兒子竟然刷了兩、三千塊購買遊戲金幣,令她震驚不已,甚至還引發一場不小的家庭革命;另外一名母親則是因為發現孩子偷用手機觀看成人影片而頭痛。每每發生這些情形時,家長們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不應該買智慧型手機給孩子,開始懊悔自責,並投入很大力氣去矯正孩子的手機使用方式。

我們家大女兒是在國小六年級夏天、二女兒是在國中入學時拿到智慧型手機的,但是小女兒在國小四年級就有了手機,隔年春天也換成智慧型手機。本來我也打算讓小女兒和姊姊們一樣,等上了小六或國一左右再買給她,但是小女兒為此向我提出了嚴正抗議。

經過一番曲折後,最終還是在小四學期末時買了智慧型手機給她,但在那之後,我也經歷過好幾次天人交戰、悔不當初。

一開始,小女兒還算遵守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規範,知道要顧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但是自從我正式投入工作以後,問題就開始一一浮現。隨著她一個人待在空無一人的家中時間變長,愈來愈難忍受孤寂時光,於是也愈來愈依賴智慧型手機,再加上當時我開始出去工作賺錢,同時尋求內在自我成長,大女兒也正值難搞的青春期,三者恰巧都重疊在一起,導致無暇照顧小女兒,因此當時的她,只能將大量時間投注在隨手可得的智慧型手機上。

了解孩子沉迷手機的理由

一名母親曾於演講結束後跑來找我,她的孩子當時就讀國小二年級,但還不會認字,也無法專心上課,表達能力不是很流暢,學校說她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她也認為孩子的大腦好像出了點問題,所以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進一步檢查,但是檢查結果顯示大腦沒有任何異狀。

後來我和那名母親進一步詳談後才發現,原來孩子出生後,這位母親就經歷了一連串痛苦煎熬的事情,都自顧不暇了,自然是無力照顧孩子,所以那段期間她是用智慧型手機帶小孩的,也就是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照料的時期,反而未能得到適當的陪伴。

在教育和精神醫學領域已有多位專家指出,十二歲以下兒童如果對智慧型手機成癮,不僅會有礙記憶力、專注力、思考力等大腦發育,還有很高的機率會出現睡眠障礙問題,導致體力下滑、烏龜頸、憂鬱症、強迫症等。

除此之外,還容易引發社會適應不良症,以及長時間暴露在聲光刺激下,導致暴力行為等各種負面效應。根據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光是把智慧型手機放在一旁,就能明顯看見孩子的認知能力下滑。

許多家長就是基於這些原因,想要延遲滿足孩子的智慧型手機需求,但是現實又不允許我們這麼做,因為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就會發現周遭同學都已經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學校作業、準備用等公告,也都是透過聊天群組通知,還有分組報告也需要透過聊天軟體隨時討論,如今早已是不得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年代。

我同樣也是買了智慧型手機給大女兒以後,與她磨合溝通了一整年,每次和她起完衝突,我都會嘗試制定規範、發脾氣、說服、溝通,直到某一刻,我才終於看見了彼此的矛盾點、需求點與擔憂之處。

以我來說,最擔心的事情是智慧型手機會不會破壞孩子至今累積的良好習慣,孩子則是擔心自己要是沒有使用聊天軟體或社群媒體,會不會從此和朋友脫節,於是我們交換了彼此內心深處的隱憂,對此進行溝通,才了解雙方的顧慮點,然後共同尋找可行的方向。後來我就變得可以慢慢放手相信孩子,孩子也變得會自行調整使用手機的時間。

因此,與其強制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不如試著去了解孩子沉迷於手機的真正原因,並想出解決對策。最終,孩子何時能使用智慧型手機、可使用多長時間,還是要看父母對孩子的容許範圍到什麼程度。

就算是再營養的東西,只要不適合自己,吃下肚也一無是處,沒有意義。因此,不妨試著問自己,我可以用什麼樣的立場來面對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這件事?

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會遵守任何約定,並從中觀察。讓孩子學習自律也是父母的一門重要功課。(shutterstock)

善用智慧型手機的方式

不論父母多想要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只要孩子還沒準備好接受,父母就無法強行提供,這是我養育三個孩子領悟到的心得。嘗過智慧型手機甜頭的孩子,早已對於我想要提供給她們的更好環境與工具無感。為了挽回她們的心,我試過各種努力,但是隨著孩子們日漸長大,那些方法也變得愈來愈沒意義。最終,我只能虛心接受孩子目前所處的狀態,並嘗試從那個狀態重新出發。

以下是我運用智慧型手機的幾種方法:

1. 透過聊天軟體傳遞心意

當你和小孩因意見分歧而彼此都感到內心受傷時,雖然面對面把話說開是個好方法,但有時候透過聊天軟體傳遞真實心聲反而容易奏效。

「媽對於昨天沒能完全接受妳的意見感到抱歉,只好傳這封訊息給你。希望我們可以解開這個心結,重新相親相愛過日子。媽一直都很愛妳,昨天的事情對不起喲!」

有時我也會用手機,把自己在書上看到覺得不錯的段落隨手拍下來傳給孩子們,或者沉浸在感性的情緒裡,向孩子們細數往事。

2. 開設家人群組聊天室

雖然我會和孩子一對一傳訊息聊天,但是有關家庭成員一同參與的活動,會透過家人群組公告。

隨著孩子們日漸長大,會讓我覺得好像和她們相處的時間愈來愈少,但是像透過家人群組傳訊息,可以不定時確認彼此的存在,等快樂的回憶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發現家人才是彼此最可靠的後盾,也會為平淡無奇的日常注入新活力。

3. 隨時隨地的資料分享

由於二女兒沒有特別接受先行教育就直接進入科學高中就讀,所以剛開學時她經常會拿自己和同學的學習量做比較,然後灰心喪志、倍感憂鬱。一心想成為數學教授的她,希望自己至少能在數學一科出類拔萃,但是放眼整班同學,她發現自己的數學實力也沒有特別突出。為了提升數學實力,她傾心盡力,卻又發現自己忽略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科目,使她無限惆悵。

我當時想到的方法就是將最新科學消息及動態,透過聊天軟體分享給她,不論是科學雜誌還是科學新聞,抑或是關於數學的報導等,我都會隨時傳給她看。

4. 一起玩手機遊戲

有段時期,三個孩子很愛玩一款手機遊戲─「Candy Crush」,只要按照遊戲規則排列五彩繽紛的糖果,相同圖案的糖果就會爆破消失,分數也會隨著爆破數量提升,每當她們開始玩這款遊戲時,就會澈底與世隔絕、聚精會神。看不慣她們如此沉迷於手機遊戲的我,儘管不斷在一旁叮嚀玩遊戲的時間已超過、老是不遵守承諾以後要如何再約定其他事項等,軟硬兼施也都無效。

於是某天,我決定親自嘗試這到底是款什麼樣的遊戲,竟能讓三個孩子都如此著迷,最終,我的靈魂也失守了。

爾後,我們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趣事,我以Candy Crush 為媒介,詢問孩子們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讓我快速晉級,看著她們輕鬆破解我老是卡關的那個關卡,也發自內心地給予稱讚。

更意外的是,我竟然會為了玩這款遊戲而延遲準備演講、寫書稿等,最後反而是孩子們替我操心。藉由此事,我們開始認真討論遊戲對日常所帶來的影響及傷害,並重新制訂待辦事項的標準與優先順序。

5. 發送驚喜優惠券

有時,我會趁孩子們考完試或者和同學一起去看電影時,抑或是她們自行去看展覽、表演時,用聊天軟體傳送簡短又充滿愛意的訊息給她們,並附贈優惠券做為禮物。比方說,「考試辛苦囉!」、「今天就盡情去玩吧!」先傳送諸如此類的簡短訊息,再附上便利商店或咖啡廳禮券送給她們,此時,孩子們往往會喜出望外。⊙

作者簡介:徐安廷,韓國知名親子教育網站Purmi.com的講師。為了把孩子教育好,作者閱讀超過一千五百本書,自行思考並嘗試套用書中方法的結果,是培養出三名沒補過習卻能歷經重重關卡,進入韓國專門培育菁英機構「英才教育院」的女兒們。十七年來,她在Purmi.com擔任講師,與家長分享生活教育、遊戲學習等實際教養案例,並曾接受電視節目等媒體採訪,不藏私分享如何培養出聰明又幸福的孩子。

《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書封。(采實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愛孩子之前,先練習愛自己:當父母的內在成長,孩子的學習也會突飛猛進》,采實文化提供。

· 【爸媽必修課】為何孩子愛玩手機 他喜歡嗎?
· 如何看待 孩子身陷電子產品
· 精神科醫師:做父母 兩樣東西要敢給孩子

責任編輯:伊芙◇

 

相關新聞
美國學生飽受「網癮」之苦
台草根調查:5成5家長認兒女恐網路成癮
如何看待 孩子身陷電子產品
《玩具總動員4》影評﹕玩具就是我們的寫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