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林一山報導)英國內政部近日公布,自2021年1月31日推出BNO簽證計劃以來,過去兩年合共批出144,500名港人移居英國。居英港人組織「時代公民教育平台」聯同海外港人媒體「追新聞」最近進行研究發現,近七成BNO居英港人表示自己因為香港政治環境、自由或人身安全考慮而移居英國,學者黃偉國表示他們符合「政治難民」的廣義定義。
1月31日,身處英國的學者鍾劍華和黃偉國在網上召開記者會,發表「政治難民自強不息:BNO簽證2周年調查」報告。研究團隊在2022年11月1日至29日期間,透過各大港人互助組織社交平台,以及英國一些專門協助新移民的組織發放網上問卷,對象為16歲或以上持BNO簽證或透過BNO簽證計劃跟隨家人到英國定居的人士,最後成功收回822份有效問卷。
近半受訪者(46.6%)移居英國少於1年,逾半受訪者(53.4%)移居英國超過1年。54%受訪者是在學人士,或育有子女將會或正在接受教育。高達近七成受訪者(69.5%)擁有大學學士或以上學歷,「大學學士」占37.3%,「碩士或以上」占32.2%,「大專文憑或副學士」亦有14.2%。
黃偉國:BNO港人是「政治難民」
調查發現,表示自己基於「香港政治環境」(48.7%)或「自由或人身安全考慮」(21.7%)兩個主要因素而決定透過BNO簽證計劃移居英國者,合共逾七成。另外有25.2%受訪者表示因為「子女教育及成長」的原因而移民。因此,黃偉國形容BNO港人群體在某程度上已經符合國際有關「政治難民」的廣義定義。
當被問及最值得香港人紀念或承傳的日子是什麼,最多受訪者選擇「7月21日元朗襲擊事件」(68.7%)、「8月31日太子站襲擊事件」(44.2%)以及「6月12日警方鎮壓立法會外大型反修例抗議」(39.2%);其次分別是「1989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31.9%)與「7月1日遊行或反修例事件衝擊立法會」(17.8%)。
黃偉國認為,這反映出2019年反送中運動已經成為BNO港人不可磨滅的集體回憶,甚至是他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亦是為什麼將離散到英國的港人,稱之為廣義「政治難民」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七成受訪者稱適應英國生活
就業和適應方面,逾半數受訪者(52.1%)屬經濟活躍者,「受僱」占42.6%,「自僱或創業」占9.5%,另外有21.2%受訪者表示「待業」。
近七成受訪者(69.1%)覺得自己已經適應英國生活,其餘近三成(30.9%)表示還未適應。最多受訪者表示「極需要」支援的項目包括「掌握醫療服務資訊」(28.3%)、「提升英語能力或練習英語會話」(28.2%)、「了解英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26.2%)、「尋找工作機會」(24.9%)和「認識本地文化和生活習慣」(23.1%)。
另外,黃偉國指出有18.5%受訪者選擇「生活開銷」支援為「極需要或高度需要」,雖然在20個選擇入面排名第14,但百分比不算低,反映BNO港人之中有少數弱勢者,他們生活捉襟見肘,不排除其中有部分人因近年香港政局改變而被迫以「走難」方式離開香港。
調查亦發現,BNO港人對英國政府以及各地市議會所提供的支援的認知程度,並未如想像般高。雖然有75%受訪者知道英國政府推行的「歡迎香港人計劃」以及英語班,但少於一半受訪者聽過市議會或英國政府向港人提供「貧困支援」和融入活動,甚至有10.7%受訪者從未聽聞過任何支援港人的措施。
有受訪者對離港感愧疚
問卷邀請受訪者以文字寫下在英國生活後的感受,經整理分析後發現,屬「正面」的留言主要描述最開心或最適應的事情,例如在享有人權自由、法律保障的地方生活,感到非常值得。屬「負面」的留言,多數是關於感到孤獨、不習慣英國生活、擔心個人財政與生活開銷、不適應冬天寒冷多雨及晝短的日子、語言障礙等問題。
另外,有22位受訪者在留言之中,對於選擇離開香港,流露不同出程度的內疚、失落與焦慮感。例如,有受訪者表示對離開家人及「反送中運動」在囚人士感到愧疚,稱至今仍每天關心香港。
鍾劍華:BNO港人有逃難心態
學者鍾劍華在記者會上表示,大部分移居英國的香港人是因為對香港政局不滿而離港,其次是為了子女教育,反映港人群體的逃難心態,擔心子女留港被迫接受洗腦教育。
他指出,雖然居英港人很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但他們沒有忘記香港,因為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87.8%)花最少一半時間閱讀中文新聞或資訊,接近一半受訪者(47.6%)選擇中文作為唯一或主要語言閱讀或收看新聞或資訊,40.3%受訪者表示英語和中文新聞各一半一半,只有12.1%受訪者以英語新聞為主。
他留意到,部分不適應英國生活的港人未必知道怎樣在當地求助,他呼籲港人應該特別留意和關心這類港人,並儘量提供支援。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