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故地重遊

作者:青松
歷史兜兜轉轉,循環往復,所有的恩恩怨怨與功名利祿,都將歸於平靜。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偶然的機會,去偏遠的小島參觀一位名人的故居。

要說起來,與小島真是有緣。早在學生時代,就與同學一起去遊玩。交通不便,我們換乘好幾次車才到碼頭,然後乘小船上島。島上荒蕪,沒有幾家店鋪。景區尚未開發,名人故居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繕,大門緊鎖。

我們千辛萬苦上島,只在故居外面看看,拍照留念後就離開了。不過,當時十分很感慨,因為能感覺到歲月的重量。風吹雨打中,小樓見證了戰火與硝煙,當年的榮耀不再,木門上的漆已經脫落,外牆的牆皮已經裂開……

算下來,上次上島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再次到訪,這裡的變化讓我很是吃驚。島上的繁華,已經使我認不出當初的模樣。景區周圍,店鋪林立,街道整整齊齊,一切都是嶄新的,沒有歷史的感覺。

在島上步行一小段路,到故居附近。我發現連這座小樓也比以前新了,再沒有脫落的牆皮、掉漆的木門。故居對外開放,很多遊客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入內參觀。據說傢俱等都恢復了之前的擺設,另外還建了幾間現代化的展廳,介紹當時的歷史。

參觀結束後,我坐在樓下花園的椅子上,端詳這座小樓,忍不住回想第一次來這裡的感受。時光悄然滑過,我們不再是嘰嘰喳喳說說笑笑的大學生。步入中年,更喜歡靜靜觀看、回憶、思考。

我感恩曾看到過小樓被歲月打磨的痕跡。那時候,冷冷清清,卻自有一種力量,進入人內心深處。也許是因為當時的那股力量吧,如今看到熙熙攘攘、面貌一新的小樓,沒有隨之浮躁,而是思考這座小樓承載了什麼,又教給我們什麼。

歷史兜兜轉轉,循環往復,所有的恩恩怨怨與功名利祿,都將歸於平靜。就像歷史上的風雲人物,走過輝煌與風雨,最終也會離開,留下小樓靜靜矗立在歲月中。人生路上,我們終究都是過客。

離開故居,我回望小樓。不知道下一次到訪會是何時,更不知道如果再次來到這裡,一切會是什麼模樣。但是,無論外界如何變遷,有些道理是不會變的。我們每個人都在找尋的人生真諦,也許就在一次次偶遇與重逢中,悄然尋得……@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有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女藝術家中,管道昇是位才藝傑出又福慧雙全的女子。她不僅擅畫梅竹蘭、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詞章,而且是大書畫家趙孟頫的溫婉賢妻、知音伴侶,同時也是一位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的慈母。
  •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整理出10件莎士比亞的生平趣事,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兼劇作家。
  • 九九重陽節俗在中國起源非常早。為何登高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都成了重陽節俗?古典籍《西京雜記》載東漢…《續齊諧記》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曹丕獻菊、陶淵明東籬賞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陽故事。屈原〈遠遊〉探太虛重陽境不死之鄉,生命如何宜長宜久
  •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劉宋統治時期,湖南辰谿縣滕村有個叫文廣通的人,有一段不凡的奇遇。他的這段奇遇被記述在南朝人鮑堅寫的《武陵記》中。
  • 中國歷朝歷代都出現過不少在山中隱居、修煉的得道高人,當他們走街串巷、閒步市井時,偶爾也會在因緣際會的安排下一展神通,或許是為了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下仙術的精妙、道法的高深,亦或是想讓人明白,人性本就通達神性,修神通、煉神術本就是坊間市井中有緣人皆可為的。
  •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沙王羅曼諾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於聖彼得堡的歷史中心。隱士廬博物館有五棟建築,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從石器時代到現代大約300萬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師畫作。然而,隱士廬博物館不僅是座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更是一件藝術品。
  • 安妮在日記中記下了在後屋中的日常生活,青春期的少女安妮就像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卻被一塊巨石壓在了身上。她沒有能力去碰觸外面的世界,她唯一的成長方向,就是內心世界的成熟。
  • 知名意大利小提琴製作者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曾於17世紀在今日的意大利克雷莫納(Cremona)居住並開設了工作室,製造出高品質的弦樂器。7月4日,斯特拉迪瓦里之家(Casa Stradivari)整修後重新開放,供民眾了解這段音樂史。
  • 二零二二年上映的電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故事設定在一九五七年的倫敦。
  • 他們即使已經看清了人間的政治,看清了所謂的共產主義,可是卻消極看待精神方面的宗教與信仰。這何嘗不是拒絕偉大的政治騙子,可是卻拒絕了真正的神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