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申請避難者激增 英國政策被鑽空子

圖為De Montfort University大學的一棟建築(Jack O'Sullivan//Wikimedia)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8月30日訊】(大紀元英國記者站報導)英國媒體獲得的政府洩密文件顯示,英國的避難制度正在被人鑽空子,有幾萬人持簽證入境英國後,提出了尋求庇護請求,這包括國際學生、工作人員甚至遊客。

《每日郵報》獲取的一份官方文件顯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持簽證者提出的庇護申請數量創下了21,525宗的新紀錄,同比激增154%。

這意味著每140名持簽證入境者中,就有一人隨後提出了庇護申請。在過去十年中,有超過10.2萬人持臨時簽證入境然後申請留下。

英國內政部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有近1.74萬巴基斯坦人申請在英國避難,是申請人中最多的國家。其次是孟加拉國人(1.1萬人)、印度(7,400人)、尼日利亞(6,600人)和阿富汗(6,000人)。

來自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斯坦和俄羅斯的七個國家的簽證持有者提出的庇護申請數量創下了新高。

剛來就申請避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簽證一年內提出庇護申請的人數急劇增加。這些庇護申請的迅速增加會讓人懷疑,申請人本來就打算永久留在英國。

根據內政部的數據,過去一年中,有近1.6萬宗此類庇護申請,比此前一年增長了三倍,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在一年內申請庇護的最大國籍群體是孟加拉國人,達到3,559人,年增長五倍,其次是巴基斯坦人(1,883),尼泊爾人(1,140),印度人(791)和阿富汗人(724)。

國際學生人數多

洩密的文件還顯示,外國學生是提出庇護申請的簽證持有者中最大的群體。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有6,136名外國學生提出了避難申請,這一數字是前一年的四倍多。

在獲得簽證後12個月內申請庇護的外國學生數量激增近三倍,達到4,965人。

有5,648宗申請來自持旅遊簽證入境的外國人,較前12個月的2,219宗有所增加。另外,有2,240宗申請來自季節性工人。

集中在幾所大學

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向英國提出避難申請的6,000多名留學生中,有超過2,000人是由五所大學和一家教育機構贊助的。

一家名為Study Group UK的教育機構提供擔保的學生中有804人後來申請在英國避難,人數最多。這些人主要來自兩個國家:孟加拉國(642人)和巴基斯坦(156人)。

Study Group在其網站上自稱為「全球超過50所大學的領先國際教育專家和值得信賴的戰略合作夥伴」。

該公司及其合作的大學均獲得內政部機構UK Visas and Immigration (UKVI)的授權,可以為外國簽證申請人提供贊助。

在過去一年中,申請避難的學生簽證持有者中,樸茨茅斯大學贊助的人數排在第二位,達到395人。這包括252名孟加拉國人,54名阿富汗人,38名喀麥隆人和28名巴基斯坦人。

排名第三的是De Montfort University,共有310名學生,其次是赫特福德大學(275名),考文垂大學(217名),創意藝術大學(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194名)。

大學怎麼說

前內政大臣布雷夫曼(Suella Braverman)曾批評高等教育部門在吸引大量外國學生來英的角色,「太多大學在推銷移民而非教育」。

朴茨茅斯大學的發言人表示:「這一問題是政府避難政策所致,該政策允許簽證轉換,而這超出了相關大學的直接控制範圍,這並非高等教育部門的失職。簽證系統和規則不應允許學習簽證持有者合法地轉而申請避難。」他還說,大學已經採取措施,並與英國政府簽證管理部門合作解決了這一問題。

Study Group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作為一家獲得許可並在招收國際學生方面有良好合規記錄的機構,我們非常認真地履行我們的責任。一旦發現任何學生在移民問題上可能存在欺詐行為,我們會立即上報。」

議員呼籲改革

外國學生的簽證通常只允許他們在英國停留幾個月的時間。然而,一旦提出庇護申請,申請人很可能會無限期留在英國,因為內政部在驅逐他們時面臨重重障礙,包括人權法規。

前任保守黨政府次長奧布萊恩(Neil O’Brien)表示:「這些數字驚人,令人震驚。這進一步證明了我們需要徹底改革我們不合理的庇護系統。……我們被當做徹頭徹尾的傻瓜。人們來這裡並不是真的需要申請庇護,而是因為他們想要比他們相對貧困的原籍國更好的生活。這給英國納稅人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並且削弱了對法治的信任。」

他呼籲英國從根本上改變與《歐洲人權公約》的關係,因為該公約允許大多數案件根據第八條提出「家庭生活」的主張。◇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