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政策沒有新思維 心結沒有新出路

陶傑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7.1大遊行,再以五十多萬的驚人數位刷新紀錄。今年的遊行,一無二十三條可反,二無沙士疫情的悲憤,三有中國政府一年來的多項經濟優惠,已經沒有去年民憤迸爆的多條政策錯劣的導火線,中國政府一定怨憤莫名:經貿緊密安排的好處都給了,「中央與民主派沒有矛盾」的好話都說盡了,釋法而壓抑普選「國家是爲了香港好」的一片好心也都掏出來了,香港人爲甚麽還是不給面子?爲甚麽?

第一:港人已經不甘於經濟利益的訴求,一年之後的另一次7.1遊行,是向民主自由的精神價值高層次的邁進。去年的大遊行是不滿施政低劣、經濟破敗,但今年的大遊行卻真正以民主自由爲爭求的物件。去年大遊行的「倒董」主要是經濟衰退、溫飽權不足的民情反彈,今年大遊行卻是情緒完全沈澱後的人權抗爭。喊不喊「還政於民」,區區口號尚在其次,去年的遊行因經濟危機而激發,今年卻完全是因政治權利的壓抑而奮起,此一質變,如果我是中國政府,我會更加憂心。

其次,一年以來,特區政府的施政質素並無寸進。去年三月,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初度呈辭,特首挽留,在挽留的信中,董建華說要全力責成財政司司長推行「經濟轉型」。又過去了一年多,不必期望「經濟轉型」可以完成,至少也應該完成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如頒佈知識型經濟的一些投資優惠政策。

然而一年以來,六百萬香港人看到的是「西九龍文娛計劃」又在蛻變成另一個地産專案,一些次等地産商因爲利益分沾不果,把一腔不忿轉化成對港人普選訴求的謾駡,甚而翻臉對董建華的醜詆。以地産爲主的工商界,毫無「經濟轉型」的意欲,再度恃財生驕,走出前臺與港人爲敵,特區政府不但無法駕禦,而且處處偏袒呵護。中國的「自由行」等優惠又只能暫緩消費服務行業一時之困,於經濟轉型毫無幫助。

第三,中國與特區政府對民憤局勢的反應依然緩慢。人大「釋法」,本來就已經泰山壓頂,既已「釋法」,只應平衡擴充功能組別和直選議席,維持五十對五十的比例,就應該搶先主動,推出「鳥籠政權」的新方案。功能組別應該如何改革?應該增加甚麽職業的組別?雞鴨禽販要不要有一席?的士司機應不應該從運輸業分拆?夜總會要不要和酒樓分家?特區政府早應該爭奪民意論爭的方向,搶先拋出方案,而不是慢慢「諮詢」,好讓電臺名嘴、傳媒、民間有新的論爭領域,即使要吵,也順中方意欲的方向吵,而不是費時曠日,又培養「還政於民」、「堅持○七○八普選」的訴求希望。

在「釋法」之後,特區政府如果承接中方的旨意,自行設定功能組別和特首選舉方式應怎樣改革的議程(Setitsownagenda)今天即使再有人示威,標語也不相同。

7.1大遊行,一之爲甚,其當可再,是香港民主意識的提升,對九月選情又注入了不可預知的變數活力。更重要的是港人的民主訴求已經變成「結構性」的民意抗爭,而不再是一時的意氣,派糖果沒有用了,因爲香港人長大了。

然而,中國需要制訂一套對港的全新政策思維,拋棄君臣、父子的傳統思維包袱,視香港人爲博弈的夥伴對手,放下身段,寬容異見,但這正是一黨專政的終極盲點。

(原載蘋果日報/淩鋒推薦)(7/4/2004)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