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家暴有循環及加重模式 醫師籲及早介入處理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六日電)藝人王靜瑩控訴夫婿陳威陶暴力相向,精神科醫師指出,家暴事件都有暴力循環模式,暴力行為會愈來愈激烈,社工人員及醫師愈早介入,效果愈好,否則拖延的時間愈長,受虐者陷入愈深,愈難以自拔。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指出,診間不乏家暴案件的病患,有位家暴受害婦女李太太(化名)曾遭受前夫砍殺頸部,前夫疑心她外遇而不斷找理由「教訓」她;李太太自認前夫「太在乎她」所以才動手「提醒」她,每次打完後,前夫常常表示內疚也打電話來哄她,於是李太太又會乖乖回到充滿恐懼不安的家。

他說,李太太就是置身於典型的家庭暴力循環模式 根據學者研究,一開始雙方關係處於「緊張期」,如果沒有適當解決就會進入言語或行為的「施暴期」,之後施暴者往往心生愧疚而想辦法彌補傷害,送花求饒、打電話獻殷勤等,獲得「暫時寧靜」的「甜蜜期」。

他指出,施暴者和受暴者在這三時期中不斷地循環,週期愈來愈短,由幾個月一次,逐漸成為每個月一次,最後就變成幾天一次,暴力也會愈來愈激烈,最先可能是口語暴力,之後進展到肢體暴力,動作可能從擠、推,到踢、打,甚至把對方推去撞牆或誤殺。

在家暴事件中的被害人,有的不斷找理由解釋加害人的暴力行為,楊聰財說,這是一種典型的「瑪莉亞情結」,倘若不做適當的處理,施暴者在不斷地被縱容後,會產生上癮般的快感,受暴者雖然常常傷痕累累,但仍會習慣地選擇自我麻醉在虛幻的世界中。

楊聰財認為,社會常認為不應插手別人的家務事,又有「勸合不勸離」的觀念,常要受暴女性能忍則忍。受暴者應勇於站出來,否則一味編織理由或藉口讓自己不斷身陷泥沼中,旁人誰也幫不上忙,家庭暴力事件只會持續惡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