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忍辱消禍

文/清言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徐受天,是吳中閭門人。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一個挑糞的人,挑糞人不小心將糞倒了他一身,徐受天想到挑糞為生的百姓窮苦,諒他也不可能賠他衣服鞋子,於是便忍辱準備離開。此時,挑糞人卻反而誣陷是徐受天將他撞翻的,對他又打又罵,徐受天掙脫後逃竄,挑糞人在後面追了一里多地,眾人都為他抱不平。徐受天狼狽的回到家中,換了衣服洗刷完畢,妻子兒女們也埋怨他,認為他遇到這種事是不祥之兆,徐受天也悶悶不樂。

到半夜時,徐受天忽然聽到外面有急促的叩門聲,於是開門查看,只見那挑糞人兇巴巴的站在他面前,徐受天說:“我沒讓你賠我衣服鞋子,你反而罵我,我一再忍辱避讓,你為甚麼半夜又來找我呢?”

挑糞人說:“我與你前世有仇,白天因為你忍辱避讓,我的仇恨已經消除了。現在我死了,家中非常貧困,無棺殮葬,如果你能殯我,那就會馬上化解了這段仇恨。如果你能周濟一下我的妻子,我一定會報答你的恩德的。”說著大哭起來。

原來這個挑糞人已經在當天突然死亡了,徐受天非常害怕,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第二天,徐受天按挑糞人說的地址前去尋訪,果如像挑糞人說的,徐受天於是厚殮了他,並且給了他的兒子十兩銀子,讓他做點小買賣以贍養母親。

徐受天曾經將此事告訴別人,並說:“我當時如果逞一時之怒,沒有忍辱避讓,那麼那個挑糞者就一定會死在我的手上,那我早已經在刑場被上絞刑了。”

其實在修煉人看來,人遇到的甚麼事都不是偶然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如果遇到橫逆之事,這很可能在前生前世你也這樣傷害過對方。所以,如果遇到橫逆能夠多一些忍辱避讓,那麼很可能像故事中的徐受天那樣化解和躲避過更大的災禍。

【明慧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的聖誕節,華人首次登上百老匯的舞台,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帶給西方觀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如寬容,忍耐,孝順等,將隨著美輪美奐的演出,走進西方觀眾的心中。
  • 繼近來穿漢朝服裝漸成氣候之後﹐中國大陸各地開始盛行崇尚傳統文化的私塾教育﹐學生穿古代衣帽﹑行古人禮節﹑學古老文化﹐引起各界關注和討論。加上近年來民間逢年過解時游廟會﹑敬神佛日行漸盛﹐專家認為中國民眾對傳統文化的嚮往﹐代表了是中華文化全面回歸的趨勢。
  • 【大紀元12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採訪報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名華裔史學家余英時先生近日榮獲被譽為「人文諾貝爾獎」的美國克魯格獎(Kluge Prize),並於美國時間5日晚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獲頒這項榮譽。同獲此殊榮的是美國非裔歷史學家約翰.霍普.弗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
  • 新唐人電視台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是一個慶祝中華文化農曆新年的重要平台。通過新年晚會,全球觀眾可以欣賞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世界一流的東西方傳統藝術節目。五彩繽紛的表演服裝,優美動人的舞蹈,歡天喜地的鑼鼓,蘊含著傳統文化價值的高技術舞台設計,以及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使神話和傳說再現,觀眾仿佛回到古代的世界。
  • 大紀元記者衛泳新澤西報導) 新州中部城市普蘭斯堡市於12月2日(星期六)下午在該市市政府和圖書館舉辦了年度 「傳統節」(Traditions 2006)。這是由普蘭斯堡市市政府主辦,目的是慶祝各族裔居民的年節風俗以及相關傳統文化。
  • 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乃至人類文明帶來的危害至今令人們記憶猶新。中共搞「文化大革命」的最主要目地就是摧毀傳統文化,徹底從人們頭腦中清洗乾淨傳統文化中一切優秀內涵,所以「文革」結束後,所有冤假錯案都可以平反,唯獨不給傳統文化平反。中共否定「文革」,卻保留下了對傳統文化摧毀的成果。中共到今天也不為此低頭認罪。
  • 中共邪黨迫害法輪功,為封鎖真相消息揮霍了巨大的民脂民膏。一度邪黨的封鎖看起來的確有效,但今天看完全不是如此。當初只是為了等待和錘煉眾多「逃課、輟學」的法輪功「同學」,好讓他們有機會、有時間「補課、補考」,有意的沒去過早的破除它罷了。而現在看起來,很快就沒有這種必要了。落下而有希望趕上來的已經趕上來,該留的時間已經充分的留出。在這種新的形勢下,邪黨的存在已經沒啥用途了。上蒼要破除這邪惡的封鎖,現在我才真切的明白是多麼的簡單。
  • 姚文田高祖的寥寥數語,上天神明卻早已洞察明鑑,並於百年之後又福報於他的子孫後代。這真的是神目如電,天理難欺啊!
  • 書法歷史久遠,是中國的三大國粹之一。它是以書寫漢字為表現手段的一門抽象視覺藝術。在書法界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的說法,“書法”這個詞就出現在唐代的“尚法”時期。在唐之前,稱書法為書、書藝或書道。現在日本仍稱書道,韓國稱書藝。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盛行老莊學說,人們張口談玄,閉口論道,書法被稱為書道。東晉的“書聖”王羲之,就崇尚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