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氣乎或不生氣?科學研究給你答案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3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報導)20多年前,龍應台在《中國時報》副刊上發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痛陳台灣人懦弱怕事、逆來順受的性格,面對強權惡勢,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敢「生氣」,導致社會無法進步,不公不義橫行。

它的結論認為,「生氣有害健康,不生氣卻阻礙社會進步;社會不進步,長遠來看也會損害我們的健康,以及我們子孫後代的健康。所以,讓我們犧牲一下當前的健康,為了長遠的健康,生氣吧!」

如今這股「生氣」風似乎也受到中國大陸知識份子的重視,紛紛為文鼓勵民眾「生氣」,要求大家一起為國族民脈,生存發展,「氣」出進步來!

婦女的生氣可能是基因遺傳

人為什麼會生氣?據匹茲堡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一個人基因的變化與身體的情緒管理有關,尤其是對婦女。

該校的研究人員研究550名歐洲婦女,要求她們完成兩項有關生氣的測驗,以測量他們在某些情況下生氣與敵意的程度。

該項目首席研究員印卓尼‧侯德( Indrani Halder)表示:「侵犯與敵意是高血壓、葡萄糖新陳代謝與心臟病的預兆,我們發現心存敵意的基因指數,或許也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罹患疾病的傾向。」

侯德將一千件有關心臟病的難題組合在一起,研究的結果認為,婦女基因的變化影響腦細胞的血清素感受體,最可能是造成生氣與敵意的原因。

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聖地牙哥一所醫院的神經科醫生詹姆斯‧葛利索利亞( James Grisolia)表示,男人與女人腦內血清素的功能有許多作用,它在睡眠、情緒與身體健康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該院每天都有許多人求診,他們因失眠、暈眩、失憶而憂慮、消沈或身體不適,處置的藥方是開立一種抗化劑的藥 (SSRIs),幫助血清素的活動。

婦女生氣與經濟依賴有關

另據研究發現,許多健康方面的問題與吃無關,但是與經濟依賴有關。

經濟的依賴在我們的社會仍然是個大問題,尤其是婦女放棄事業後,養育子女所付出的代價,完全不符合她們經濟方面的補償。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仙卓.湯姆斯 (Sandra Thomas) 於1993年致力研究婦女的生氣問題,發現最常見的三種原因:沒權力、不公平與無責任。此三者彼此並非常有關連,但通常直接與經濟依賴、權力不公平糾結在一起。

「金錢就是權力」這種老生常談,跟生氣這個議題有關。不管妳是與配偶商量假日旅遊、重要的採購、分擔家庭勞役或照顧子女,除非你的經濟條件與配偶一致,否則相對而言你沒有權力多置一詞,於是就會惹惱妳生氣。

研究發現有兩件事情可以減少生氣與憤怒,一個是改變對情況的認知,另一個是同情和理解。這兩者有時候有幫助,但如處置不當,反而使行為消極,造成身心疲乏。

那麼解決之道,自然也涉及婦女同胞的自立自強。因為當婦女追求獨立與平等越成功,那些不公不義對她們的影響就會減少。

要心平氣和處理問題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龍應台的「生氣」。事實上,她所指的「生氣」,是指人人應發揮道德勇氣,路見不平,勇敢的站出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指我們生理上的「生氣 」,因為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生氣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根據《阿肯色州旅行者》 (The Arkansas Traveler) 網站近日的報導,許多人認為克服生氣最好的辦法就是發洩,把身上所有的悶氣全發洩出來。然而,一堆的實證研究指出,實際上,發洩會使你的生氣問題更糟糕。

心理學教授傑佛瑞‧羅爾 (Jeffrey Lohr) 說:「把生氣比喻為沸騰的蒸汽鍋並不妥。與其說應該發洩情緒免得一下子爆炸,倒不如把火關小一點,比較妥當。」

羅爾與他的同事合作出版的 《氣憤、侵犯與人際暴力之調解》(Anger, Aggression, and Interventions for Interpersonal Violence)一書的一個章節《治療發洩生氣的偽心理學:心理健康的意涵與選擇》(The Pseudopsychology of V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Anger: Implications and Alternativ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的研究中表示:「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究,結論都一樣,那就是:發怒少不了會有攻擊性,恐怕只會把事情弄遭。」

那麼,為什麼一般的說法都認為發洩是解決胸中鬱悶最好的辦法?羅爾認為:「這只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我不認為社會心理的想法與臨床的實驗相侔。」

羅爾等人將數十年來研究的證據編輯成書,其中最早的研究是1959年做的。他們在章節裡表示,從事治療的人長久所沿用的發洩方法缺少科學的證據,與健全的心理健康規範相左,會誤導社會大眾,置他們於險境。

他們希望說服社會大眾,發洩不是處理自己生氣的好方法。他說:「我們要讓民眾知道,保持心平氣和可以預防自己生氣與侵犯別人。此外,不妨靜下心來重新認清週遭的情況,瞭解它可能不是想像中的對你有甚麼威脅。」

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心平氣和呢?這就又回到前面提到的田納西大學湯姆斯的研究結果,即兩件可以減少生氣與憤怒的事情:改變對情況的認知和時刻懷有同情和理解之心。對於第一件事情-改變對情況的認知,在遇到矛盾時,現在大多數人的認知是向外去尋找對方的過錯或問題,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改變一下認知方法,先看看自己是否存在問題從而引發矛盾呢?對於第二件事情-懷有同情和理解之心,如果我們能夠遇事先想到別人,後考慮自己,能夠也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面對矛盾也會坦然且心平氣和了。

羅爾說,處理生氣的三種最有效方法是:心平氣和、溝通技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可以友善對待眾生,比較不可能像心情緊繃受威脅的人那樣發怒。

羅爾的話似乎頗有道理,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一天到晚生氣,能解決甚麼大事?心平氣和,有謀有略,有條不紊,堅持不輟,任何不公不義終將得到化解。

因此,遇到矛盾是生氣乎?還是不生氣?相信以上的科學研究已經給出最佳答案。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