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的少 擁有更多

黃桂蘭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有多少人為爭奪財產,至親骨肉反目成仇,也有人不貪求意外之財以德服人而得到尊重。

爸爸,從小就喪母,祖父再續絃,爸爸雖然小小年紀就得下田耕種,也沒讀幾年書,但他一生卻是以身教來教育子女,他是子女心目中平凡又偉大的好爸爸。

爸媽結婚生子之後,祖父就分了一些財產給爸爸另起門戶。爸爸一生務農,生活困苦,書讀得又少,卻安份守己,他所分財產少,但每年的地價稅卻比同族堂叔之輩的還要多,爸爸從不為此事去調查、去爭吵,自始至終就是老老實實的繳稅。

三、四十年的歲月過去,政府把土地重新規劃,讓產權更明確。有一天鎮公所的人員到家裡來測量,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本來不是分給爸爸的地,竟然全部三百多坪都歸在爸爸的名下。

起初家人還很高興說傻人有傻福,可能是老天爺的賞賜,這時很有智慧的媽媽和爸爸商量,她認為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就不應得,要做子孫的模範。媽媽還說要留給子孫的不是財產而是功德,所以應該把地還給他們,爸爸聽了媽媽的話覺得頗有道理,決定不要這份意外之財。

那時候同族的堂叔們也接到通知單,知道他們原有的土地已沒了,就馬上找爸爸,爸爸絲毫不貪的請他們到鎮公所辦手續如數歸還。

正因爸媽的一念善心,從此他們在堂叔的心目中是很有份量的人,受到大家的敬重。他們的生命過得很紮實、很快樂,這個快樂不是擁有更多,而是計較得少,身為子女的我也因父母的善心善念感到驕傲,他們的德行永遠留在我心中,是子女學習的好榜樣。

轉載自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2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十日電) 極限馬拉松好手林義傑、視障教師楊永恬與口足畫家楊恩典代言「教育部96學年度生命教育校園3Q VERY MUCH系列活動」,擔任活動大使,分享生命經驗,並鼓勵民眾勇敢面對困境。
  • (自由時報記者李立法攝)入選黃金之花的小朋友,開心地展示用心澆灌的向日葵。(記者李立法攝)〔記者李立法/萬丹報導〕萬丹國小四百多位小朋友昨將各自栽植二個多月的向日葵,帶回學校展現成果,孩子並透過向日葵週記寫下栽培心路歷程,內容有得有失,彼此分享育花甘苦過程,校長梁財妹表示生命教育讓孩子體驗照顧生命,了解愛得太多或疏於關心,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十九日電)基隆市長張通榮今天參加基隆市女童軍會所舉辦的一年一度青少年生命教育體驗營,回想起自己在西元一九七四年澄清湖童子軍全國大露營時,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相處,共同體驗生活,學習相知相惜,當時的人生經驗影響他甚深,直至現今,仍十分懷念
  • 【大紀元1月16日訊】(據中廣新聞劉敏娟報導)花蓮「未婚小媽媽」比率相當高,金車教育基金和中廣花蓮台合作,特別將基金會從國外購買的五個「電腦小寶寶」「寄養」在花蓮校園,作為青少年學習兩性教育的教學資源,首先選定了「吉安國中」作為寄養學校,未來還將開放讓所有花蓮的國中小學都能申請使用。
  • 【大紀元2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勤南縣報導)為響應政府心靈改革,淨化社會人心,讓親師生體認生命的意義,啟發生命的智慧,並透過自我成長與改變,淨化身心靈。30日由台南縣政府教育局指導,台灣明慧教育學會主辦,在台南縣麻豆國承辦「生命教育-親師生身心靈健康研習」参加人員相當踴躍。
  • 美濃鎮龍肚國小昨天舉辦「聽稻田在唱歌」活動,全校五、六年級學童下田體驗插秧的辛勞,但田間卻處處傳來師生的歡笑聲。龍肚國小四年前首開先例,帶領學童進行稻作體驗插秧活動,讓學生體會農務辛勞、農作物生長過程,進而結合生態保育、生命教育,由於教學效果不錯,校方去年向老農陳江和承租校旁農田擴大推展。
  • 良好的閱讀能力將為孩子帶來無限可能,包括教育機會、學術成就,以及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上獲得成功。
  • 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經常聽到的一條職業建議是「追隨你的興趣」。鼓舞士氣的演講、畢業演說和勵志書籍中都充斥著這條信息。受到喬布斯(Steve Jobs)、蓋茨(Bill Gates)和凱瑞(Jim Carrey)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的鼓勵,我們情不自禁地想效仿他們。
  • 人們曾普遍認為,如果學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他們的學習將更有效率,也更有效果。從20世紀80年代起,量身定製學習方式開始流行。亨尼(Honey)和蒙福特(Mumford)等理論家創建了調查問卷,來幫助成人學習者確定他們的學習類型的。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