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權圓桌論壇:不要奧運 要人權!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大衛台北報導)2008年北京奧運在六個月後即將開展,相較於之前的任何一屆奧運,北京奧運更是受到國際的關注,不僅是因為他是一個共產極權國家,在其申辦奧運期間對人權的打壓沒有任何改善,同時也以經濟利誘各民主國家,2月22日「中國人權與2008奧運國際論壇」第一場圓桌會議中,來自海外各國關懷人權的社會菁英針對如何透過「2008奧運促進中國人權」提出建言。

安世立:應直接抵制北京奧運

加拿大人權律師安世立說,他非常贊成史匹伯及米亞法羅對於達弗滅絕屠殺的關注,譴責中國間接支持這場屠殺,但遺憾的是卻未聽到史匹伯提到譴責中共迫害法輪功。他認為如果直接抵制北京奧運,更可以引起公眾對中國人權的關注。

安世立認為,將1936年的柏林納粹奧運作為北京奧運的類比,是非常適當的,甚至可以說,北京奧運就是納粹奧運的借屍還魂。

安世立呼籲參加奧運的運動員,可以在北京奧運前或期間提出抗議聲明,給予中共政權直接的壓力。另外,加拿大電視公司因為中共領館的抗議,而被要求不播放法輪功影片,但安世立認為這部影片大家都該看。


CIPFG北美分團團長 Mr. Clive Ansley安世立(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陳凱:世人應合力推倒天安門圍牆

前中國國家籃球代表隊員陳凱指出,中共統治的中國已經成為新的納粹國家,北京奧運也形同納粹奧運。中國運動員是沒有自由可言的,就像是籠中之鳥一般,那麼不論是竹鳥籠或是金鳥籠,都是禁箇自由的鳥籠,有何不同呢?陳凱說他無法忍受國家使用他對運動的熱愛,來反對他所同樣熱愛的自由。

他呼籲世人應從道德淪喪中站起來,就如同德國人推倒柏林圍牆一般,中國人也應把天安門的圍牆給拆了才行。


前中國國家籃球代表隊 Mr. Kai Chen陳凱(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潘晴:不要奧運,要人權

全國維權抗暴連線海外發言人潘晴說,他也是被中共公安部禁止參與奧運的13類種人之一。他今天來到台灣,帶來了中國底層的呼聲,那就是:「不要奧運,要人權」。潘晴指出「不要奧運,要人權」的原因,是因為北京奧運已經給中國人民帶來人權災難,成為人權災難的根源。

例如北京高達100多萬的人民,被強迫搬離。中共並對各類型的異議份子、不滿份子進行全面清場,例如高智晟、胡佳等人已遭非法拘捕,而第一位提出「要人權,不要奧運」的楊春林,就在本論壇開幕的前兩天遭中共以顛覆罪被起訴。潘晴深信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條法律,會懲罰一個不要運動賽、要人權的善良人。而中共卻可以把楊春林丟入監獄判重刑,單單憑這一點,中共就沒有資格舉辦奧運。


全國維權抗暴連線海外發言人 Mr. Qing Pan潘晴(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吳文新:改善中國人權,必須解體中共

國際人權協會執行理事吳文新說,國際人權協會決定抵制奧運,但是抵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促使中共改善人權的手段。但要想真正改善中國人權,其實必須要解體中共;因為只要中共在,中國人民就沒有尊嚴及人權。們應該加速解體中共。中共仍在世界上欺騙世人,誤導世人相信其已經改善了,但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暴行,不就是鎮壓天安門前學生運動的延續嗎?然而大家仍迷惑於北京準備奧運的表現,卻忘了目前仍在進行的鎮壓。

因為中共將人權迫害轉為地下,讓人們產生鎮壓停止的錯覺。人權工作者就應該將其暴露。目前只要談到法輪功議題,就像觸及到中共的中樞神經,因為精神力量是中共最恐懼的。這些修煉人與中共的假惡鬥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中共不妥協的要求世人:在法輪功及中共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正邪不能並存。

吳文新呼籲各媒體與世人:不應該為了經濟利益,而對人權迫害沈默。包括國家也應如此,例如德國總理曾多次在場合批評中共的人權,但吳文新呼籲梅克爾更應該就法輪功受迫害的議題公開譴責中共。因為中共仍必須向德國採購,因此不會太影響經濟利益。特別是,如果沒有中共的存在,才能與中國有更長遠的貿易關係。


國際人權協會執行理事 Mr. Man-Yan Ng吳文新(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高為邦:台灣人在中國的人權也不應忽視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呼籲大家應注重台灣人及海外華僑在中國的人權。高為邦指出,其實台商在中國所受到的待遇也是令人匪夷所思,他舉了兩個最近向他投訴的案例。

一位在深圳的台商被判了八年的徒刑,因為他開除了三名欺騙公司的職工,結果被這三位職工綁架,公安找到他之後,又被公安關,還被法院判八年徒刑。還有一位在海南島經營非常成功的台商,結果被判入獄十五年。只因為他的一筆小貸款的保人印章是假的。


第一場圓桌論壇與談人員(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國際援藏組織國際西藏網路支援協調員Mr. Chonpel Tsering(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主持人加拿大前亞太司司長 Hon. David Kilgour大衛‧喬高(攝影:連震黎/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