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12)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1日訊】有的傳記作家認為,這段心理描述勾畫出了邱吉爾的完整形象,他在23歲寫作《薩伏羅拉》時是這樣,他在半個世紀之後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時也是這樣。薩伏羅拉為了滿足自己遠大的抱負,捨棄了生活的歡樂,準備踏著最艱難的道路勇往直前。正是這種遠大的抱負成了邱吉爾一生的推動力。

如果說小說的主人公身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邱吉爾本人的思想和性格特徵,那麼在書中的幾個次要人物身上,則反映出與年輕的邱吉爾生活經歷的緊密聯繫。書中有一位名叫貝蒂妮的老保姆,「她從薩伏羅拉出生之日起就忠心耿耿地細心照料著他,一直未曾間斷過」。這與當年愛維莉絲特太太照料小溫斯頓的情況何其相似!還有一位名叫狄洛的中尉,他渴望參加戰鬥以贏得勳章,愛好打馬球,忠於自己的信念。人們認為這個人物是處於早年軍隊生涯的邱吉爾的化身。薩伏羅拉本人身上所具有的品格與才能,不僅反映出邱吉爾本人的理想化的追求與嚮往,也是與他對父親的回憶分不開的。比如以下一段描寫:

「他希望得到不朽的功名,卻又冷靜等待著毀滅的到來。在這當中,生活會賦與他什麼樣的責任,是一個極有趣的問題。他生前進行了多次演講,並且總是告誡說,世上沒有一件好東西不是經過努力就能獲得的。這些即席演講的技巧存留在聽眾的心中,這種修辭之花培植於溫室之中。」

我們從上面這段話中,可以清楚地看見藍道夫勳爵的影子。邱吉爾這部兩個月寫成的小說,首先在倫敦《麥克米倫雜誌》上以連載形式發表。由於讀者反應較好,於1900年2月,由朗曼公司出版了單行本。邱吉爾雖感高興,但在這方面卻又有些信心不足。他在該書前言中寫道:「現在我以極其惶恐不安的心情將此書公諸於眾,以求得公眾對它的評論或給予寬容。」

評論界對於《薩伏羅拉》的評價基本上是肯定的,當然也不乏一些批評。《學院》雜誌認為這本書是「一部令人愜意的和振奮的作品」;《曼徹斯特衛報》認為該書「充滿生氣和活力」;《展望》雜誌評論道,該書至少是「有趣的,給人們的閒暇時間增添了色彩」;《星期六評論》認為:「他所描述的事件是真實的,而他刻劃的人物則是抽象的」;《泰晤士報》評論說:「在薩伏羅拉身上體現出來的好的方面,本質上都是與戰地通訊相關的」。或許《旁觀者》雜誌給予的評價最高:

「如果說他沒有安東尼‧霍普先生所具有的那種溫文爾雅的風度,則他卻展示了在文字表達上的修辭天才。他筆下的人物刻劃得粗獷有力,事件描寫也十分恰當……,這部小說的份量不在於傳統上對角色的塑造,更多地在於它在政治上的諷刺性——蘿拉尼亞出版物的價值確實在吸引著人們——它充滿活力的修辭、打動人心的力量;當然,未必能構成獨樹一幟的警句。」

儘管有一些批評意見,認為此書「十分明顯只不過是一位元業餘作者的作品」,「並不是一部優秀作品」,但這本書仍然在後來幾次再版。這或許是邱吉爾成為偉大人物後的名人效應。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們則從自己的角度來認識這本書的獨特價值,認為它對於理解青年邱吉爾的內心世界是不可多得的、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書中對共產主義者的認識是獨到和有一定深度的,之後在邱吉爾一生中不斷完善和不斷深入。邱吉爾對共產主義者的描述是極端主義者,他們不擇手段,陰謀暗殺,是社會繁榮的極大破壞者。書中共產主義者摘桃子奪取勝利果實,排擠宣導民主者在後來的一百多年中都在發生著,他們對社會的危害也在書中寫出。24歲的邱吉爾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這與他對馬克思不惜破壞一切舊制度的思維和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時火燒巴黎事件的深刻認識是分不開的。邱吉爾當時對共產主義者的描述在之後的一百多年仍適用,這時已經開始了他在意識上的反共。

4 《河上的戰爭》

儘管邱吉爾已在極短的時間內接連出了兩本書,但他仍然有著一種緊迫感,他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這是一個上進的年代,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推進之。」1898年夏天,他又獲得例行休假,便立即趕回倫敦,請求母親設法幫他儘快調往英軍駐埃及的部隊,他渴望參加對蘇丹的戰爭。

19世紀70年代,英國侵佔埃及之後,又佔領了蘇丹。

1881年蘇丹爆發了馬赫迪領導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起義軍連續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在1885年喀士穆戰役中,還擊斃了曾經加入「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焚燒和搶劫圓明園、後來任蘇丹總督的英軍中將戈登。英國用了很長時間準備「為戈登復仇」的行動,於1896年發動了對蘇丹的戰爭。

邱吉爾為了趕上1898年對蘇丹軍隊的決戰,已預先雇好了僕役,收拾好行裝。但他的請求卻遭到了英軍駐埃及部隊司令基奇納將軍的拒絕。邱吉爾「感到埃及軍隊司令赫伯特‧基奇納爵士毫不掩飾地和我作對,對我懷有敵意」。他在回憶那一時期的經歷時寫道:「現在我明白了,那時有很多不瞭解我和對我不友好的人,他們不讚成我的舉動。他們大概是這樣說的:『這個年輕人是怎麼回事?他是怎麼混進各種各樣的遠征隊裡去的?他為什麼又給報社寫文章,又當軍官?為什麼一個低級軍官竟敢稱讚或者批評長官?為什麼他能常常離開團隊去休假?』另一些人索性罵起我來。他們罵我『追求獎章』、『自我吹噓』。」

雖然基奇納將軍的態度十分堅決,甚至藍道夫‧邱吉爾夫人通過社交密友傑妮小姐,找到基奇納的副手伊芙琳‧伍德爵士從中斡旋也無濟於事,但邱吉爾是不達目的決不甘休。他直接求助於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勳爵;首相則請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克羅默勳爵幫忙。由於基奇納要依靠克羅默勳爵的密切配合,同時他需要將第21輕騎兵團作緊急調動,於是同意給邱吉爾以新的任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馬爾巴羅公爵的後世子孫們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這段時間裏,再也沒能為他們的族徽增添任何光彩。他們既無驕人的功業,亦未獲得任何榮譽,只不過為了維護公爵的尊嚴和排場,毫不吝嗇地揮霍著約翰‧邱吉爾積攢的大筆財富。
  •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後上流社會發生的一件轟動一時的醜聞,突然中斷了藍道夫一家與倫敦社交界的聯繫。1876年,藍道夫的哥哥布倫德福德侯爵完全不顧自己已經結婚生子,在情感的驅使下策劃與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私奔。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也曾是威爾士親王的情人,此時她的丈夫正陪同威爾士親王在印度訪問,等他們訪問結束回到倫敦時,此事已鬧得滿城風雨。親王要求艾利斯福德伯爵與其妻子離婚,同時要求布倫德福德侯爵亦與自己的妻子離婚並與艾利斯福德伯爵夫人結婚
  • 雖然保守黨領導人對藍道夫‧邱吉爾採取了忍讓態度,但他們始終對藍道夫抱有戒心;對他的自命不凡雖然隱忍不發,但始終敬而遠之。索爾茲伯里的侄子、未來的保守黨首相亞瑟‧巴爾弗說過:“我傾向於認為,只要藍道夫還沒有不忠於党的任何行為,還沒有把自己弄到無可挽回的不能令人容忍的地步,我們大家就要避免一切衝突。”由此可見,與藍道夫的妥協只不過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這也預示著以後發生的藍道夫的政治悲劇之不可避免。
  • 新學校裏的環境要寬鬆得多,儘管溫斯頓‧邱吉爾執拗、倔強的性格依舊,仍然是學校裏最不守規矩的學生,但他再也不用擔心受到體罰了。學校裏開設了英文、法文、歷史、古典文學以及繪畫等一些比較正規的課程,此外還組織學生開展騎馬、游泳和跳舞等活動。由於心情愉快,少受拘束,溫斯頓在佈雷頓學校裏的學習有了較大的進步。在這一期間,1886年3月,溫斯頓生了一場大病,因患感冒而轉成肺炎,一度高燒不退,甚至有生命危險。他的父母聞訊後迅即趕來看他時,他已是神志不醒,奄奄一息了,經過搶救才脫離危險。又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他的病才逐漸痊癒。這場大病使他初次對人生有了較深的體驗。
  •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校位於伯克郡,離薩裏郡的坎伯利火車站也很近,是英國軍隊培養步兵和騎兵軍官的主要基地。當時每年需繳納的學費為150英鎊。該校學生幾乎全部是出身於上流社會,因為在昂貴的學費之外,畢業成為軍官之後仍需要家庭的金錢資助,所以貧寒卑微之家的子弟無法問津。
  • 1895年是溫斯頓由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重要年頭,也是他的生活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這年元月,他的父親過早地去世。他的外祖母倫納德‧傑羅姆夫人于同年4月病故。而對溫斯頓感情衝擊最大的,恐怕還是同年7月老保姆愛維莉絲特太太的去世。雖然由於藍道夫勳爵患病導致家庭經濟狀況困窘,珍妮迫不得已辭退了愛維莉絲特太太,但老保姆一直得到邱吉爾家的資助。溫斯頓在她去世前去看望了她;在她死後不僅參加了她的葬禮,還承擔了在她墓前為她豎立墓碑的費用。
  • 1896年9月,邱吉爾隨所屬的第四驃騎兵團調往印度,駐紮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這裏是一處氣候宜人的山中避暑勝地,海拔高度為3000英尺。邱吉爾與另兩名中尉合住著一所帶有“寬闊而漂亮的庭院”的平房。邱吉爾在其中佔有3個房間,住處寬暢而舒適,並且擁有“一個主管酒類、膳食的管家”、兩個“管衣物的男僕”,還有一個馬夫。此外他與另兩位中尉還共用兩個園丁、三個運水工、四個洗衣工和一個守夜人。騎兵團的軍官們除了每天的早操和上午的一小時馬廄值勤,再沒有其他的軍務活動,因而邱吉爾有充足的時間隨心所欲地滿足自己的愛好。他讀書、寫信,種種玫瑰花,還採集製作了許多美麗的蝴蝶標本。每到下午4時15分,就是他最喜愛的活動打馬球的時間。這也是當地英國騎兵軍官最主要的娛樂。邱吉爾認為打馬球不僅是最有益處的運動之一,而且還是英國軍官與印度王公貴族之間進行交往的主要管道。雙方經常組織比賽。
  • 還有一次,他完成聯絡任務後跟隨一支分遣隊返回駐地時,在途中遭受到大規模的襲擊,戰鬥進行得異常殘酷。在一片寂靜的山谷中,突然爆發出槍聲和喊殺聲,轉眼間在嶙峋的山岩之間,奔湧出成群結隊的起義者沖向他們。邱吉爾親眼看到大片的死傷。他在《我的早年生活》中回憶道:“只見後邊的五六個人已經倒下了,兩個已死,三人受傷。一人胸部被射穿,鮮血如泉湧;另一個腹部受傷,手抓腳踢;還有一位軍官右眼被射出,滿臉是鮮血。慘呀,這是多麼驚險的一幕啊!”他在當時給母親的信中還寫道:這是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潰敗,被俘獲的傷兵讓這些野蠻的畜牲兇殘地切成肉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