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交流篇(下):專家想對親師說

李佩芬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雙方都別在孩子面前道彼此不是:家長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不尊重,讓老師在學校更難教導孩子,大人的事情就讓大人當面解決。同樣地, 老師在孩子面前,也千萬別說家長不是,即使是孩子主動抱怨也別附和。如真要評論,不妨正面引導「你媽媽太愛你了,可能一時情急才會那樣做」或「爸爸可能最 近工作壓力比較大,要不要找時間跟老爸吃頓飯聊聊?」

互留管道,主動聯繫:若親師是搭檔,但一方卻總是找不到另一方時,又如何能「合作」起來?老師別假設家長都是愛聊天的長舌婦,父母也別先入為主認為老師打電話來必無好事,講清楚方便聯絡的時段,留個容易找到人的管道,讓疑惑與不滿有及時洩洪的出口。

理念問題,別打筆仗:聯絡簿比較適合溝通單純交代作業、表達感謝等事項;但若涉及比較深層的理念問題,建議還是當面談或電話比較好,書面語句由於個人解讀不同,比較容易產生誤解。

電話溝通,注意禮節:要記得對方看不見你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所以請務必把講話速度放慢,語調輕柔些,先給對方台階下,別讓溝通像打指責的連珠砲!例如班上 學生家長總是沒有簽聯絡簿,作業又常常沒寫,打電話時可以說,「媽媽,您最近可能比較忙,忘了幫小明簽聯絡簿喔,我在聯絡簿上的留言您可能沒看到,所以我 打電話跟您說一下。小明最近常忘了帶作業本,我想在學校指導他寫也沒辦法。所以想請您幫忙一下,每天檢查他作業是否完成並放進書包,如果有困難,麻煩跟我 說一聲。」

讓聯絡簿成為孩子的「誇獎園地」:白紙黑字寫在聯絡簿的語句,孩子可是得放在書包裡一整個學期呢!親師在寫下「數落」的語句前,豈可不慎?

有需要改進事項固需提醒,但更建議每週發掘孩子的優良事蹟。違規行為,建議用能更深度的當面訪談、電話來溝通。

透過「勸勉孩子」方式,間接把問題行為告知家長:有些老師在聯絡簿中提醒家長留意孩子的違規事項時,會採取「小明,老師很傷心,你今天開玩笑幫同學取的綽號,同學很難過呢!」的方式,婉轉提醒家長協助,降低家長因面子問題遷怒孩子、甚至往後避不見面的機率。◇

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完美的溝通經驗,有賴雙方一起努力。親師何妨就從自身做起,讓每次溝通,都化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 千頭萬緒的教育工作無法「炒短線」,不論家長或老師都得隨時自備「打氣筒」,當自覺面臨情緒黃燈時,提醒自己保持微笑的正向情緒,這樣老師看家長,才不致於左看右看都像「怪獸」,家長看老師,也不會上看下看都很「機車」。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開學之際,我知道許多家長正考慮去見孩子的老師。家長去見老師可能會有多種原因。例如,自我介紹、向老師提供更多關於自己孩子的信息、關心學校如何開學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見孩子的老師,在這裡我想與家長們分享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俄文老師薩利提出了一些家長與老師面談時的竅門,教我們如何從家長會上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學校全面發展的方式。
  • 教育是百年大計,孩子是社會國家未來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貴人,老師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任何人都不應該輕言放棄這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
  •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