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7日電)南投賽德克族部落裡,像陳秀花這樣3、40歲的年輕一輩婦女,還能堅持以傳統織布機織布,已是鳳毛麟角。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以傳統為本,運用巧思創意賦予原鄉織品時尚化,還開創了賽德克手工編織工藝的新視野。
編織是台灣原住民中泰雅族、賽德克族婦女代代相傳的巧妙技藝,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變遷,原鄉部落人口外流、外來文化入侵,這項傳統重要技藝已逐漸失傳、式微。
陳秀花出生於南投仁愛鄉精英部落一個賽德克族家庭,阿嬤、母親都擅長編織。她回憶小時候兄弟姐妹讀書做功課時,母親總在一旁靜靜地織布陪伴他們。然而,時代畢竟不同了,學生時期的陳秀花,對古老編織技藝並沒有真正學過,只是長期的耳濡目染,不自覺地在心裡埋下濃濃情感。
「賽德克部落還會這項技藝的人,大多為年歲已高的長者,新一代的婦女即使有學,也幾乎是使用機台,真正以「地機」(傳統織布機)織布的,大概很難找到了。」面對傳統編織的可能流失,陳秀花感到憂心。而這也是點燃她傳承這項技藝的火苗。
陳秀花足足花了5年時間勤練傳統手工編織,並學習裁縫、拼布及設計,深入充實相關技藝與新知。有了純熟厚實的編織技藝之後,陳秀花在霧社往清境農場的台14甲線旁成立工作室推廣傳統編織。
民國88年,她首次參賽即拿到原住民技能競賽織布類第3名,此後無役不與,幾乎年年得獎。去年又連拿3個大獎,包括台灣工藝研究所的台灣優良工藝品評鑑機能獎、台灣觀光特產百大等,其中前項她所開發的「型男側背包」,更是原住民唯一得獎者。
陳秀花發現,老一輩的族人只能做布疋,無法進一步開發設計成包包、手提袋、手機袋之類的附加產品,難以打入市場,最多只是讓人珍藏或自己使用。
「既然是原住民的資產、智慧,就應該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而不是當成珍藏品珍藏起來。」陳秀花將這樣的觀念灌輸給族人。
但要進入市場,產品本身及價格一定要在一般消費者可接受的範圍,她因而將傳統手工織品與日本古布及拼布、皮革等素材結合,運用巧思創意,開發出符合時尚潮流風格的生活產品,結果深受市場歡迎。
不過,陳秀花說,她的作品不管加入什麼材質,款式怎麼變化,一定以原住民手工織布為主角,並將賽德克族特有的菱形等圖騰以精緻編織表現出來,展現原民紋飾的特色與質感。
她以得獎的型男側背包為例,評審即給了這樣的評語:「以獨特民族風織紋巧妙搭配皮質材料,營造出現代時尚感的原民風格。」
「外國人覺得將原民傳統織藝帶在身上是相當驕傲的事。」陳秀花談及她的作品在台北世貿參展時,受到國際人士的重視和下單,讓她信心大增。
她希望賽德克傳統編織工藝,不僅是屬於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更期待透過文化生活化的落實及創意無國界的理念,將富有台灣原民文化的工藝行銷至全世界,與國際接軌。
陳秀花對「堅持傳統、完全手工」的願景充滿信心,她深信只要執著,定能讓賽德克特有的織藝文化,在國際上綻放絢麗耀眼的光芒。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