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陰森逼近的靜默流行病—支離破碎的大腦

大腦健康六星期計劃(4)

馬克‧希曼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肥胖是顯而易見,無法隱藏的。但是心智疾病與記憶力喪失,則是隱形的痛苦。而且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每一個人;不管是親身承受或是透過家人朋友的經歷。破碎的大腦造成許多問題—焦慮、沮喪、躁鬱、人格異常、飲食異常、上癮、強迫症、注意力缺失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學習障礙與閱讀障礙。

它們以各種形式出現,包括像精神分裂或狂躁等精神疾病,以及所有老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尤其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此外,還有輕微的大腦持續性問題,許多心理醫生與精神科醫生並不認為這些問題是可治療的疾病,仍然讓許多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這些問題包括慢性壓力、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腦霧、憤怒、心情起伏、睡眠問題,或是在大部分的時間覺得有點焦慮或沮喪。

衰弱的大腦有二大徵兆:心理問題—大部分都被歸咎於情緒創傷的問題,以及神經科問題—大部分都被認為是神經性損傷,而不是情緒障礙的問題。不管是沮喪的心理障礙或是阿茲海默症的神經失調,單純的事實就是……我們的大腦運作不良。

我們苦於情緒不佳。我們與現實脫節。我們被剝奪了專注、學習與記憶的能力。因為是如此地普遍,衰弱的大腦已經成為現在社會的一個重大議題,讓許多人無法感受精力充沛的健康生活—這種我稱之為「絕對健康」的經驗,讀者將會從本書學習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如果我們認為這並不是嚴重的問題,或者那只影響了少數人,想想看以下的統計數字:

心理障礙影響了26%的成年人口,或是六千多萬名美國人。

20%以上的兒童有某種類型的心理障礙3,4。

四千多萬人感到焦慮。

二千多萬人感到沮喪。

十分之一的美國人服用抗憂鬱的藥劑。

近十年來,抗憂鬱劑的使用成長了三倍。

在2006年,抗憂鬱劑的經費攀升到超過$19億。

像沮喪與焦慮的心理障礙所費不貲5。名列前五大最昂貴的病情,包括心臟病、癌症、創傷、與肺病。我們健保系統一年要支出$2千多億,或者換算成總醫療經費的12%以上6。

阿茲海默症將影響30%的85歲以上老人(有些專家說50%),這是成長最快速的人口群,到2050年,將影響1億6百萬人。

現在8到15歲的兒童中,有8.7%被冠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7。

超過8百萬名或者是十分之一的兒童,正在服用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利他能Ritalin)等的興奮劑8。

十年來,自閉症從萬分之三激增到每166名兒童就有一名,呈現11倍的成長率9。

學習障礙影響5~10%的學齡兒童10。

這些大腦衰弱的情況對社會的間接成本十分龐大,包括喪失在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生產力,一年的損失高達$800億。

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苦於衰弱的大腦。這是正常的情況嗎?當然不是!問題是我們找尋解答的方向錯誤—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往事、大腦的化學失衡、最新的藥物或是治療方法。

心理學與神經科尤其是如此,這是一般治療「大腦障礙」的二大科別。神經科醫生與心理醫生專注於利用藥物或心理治療來治療大腦。事實上,大部分的神經科醫生與心理醫生只專注於他們最喜愛的器官—大腦,而忽略了身體的其他部分。

但是,如果腦部障礙的解藥是在大腦以外的呢?如果情緒、記憶、注意力與行為問題,以及大部分的腦部疾病,病根是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是身體主要系統的失衡,而且是可以治療的呢?如果問題不在腦部呢?如果真是如此,那表示我們治療腦部障礙的所有方法是完全背道而馳的。而事實上,情況正是如此。

為什麼傳統的神經科與心理治療無效?

心理治療源自於先前的生活經驗或創傷會控制情緒與行為的概念。這是佛洛依德的遺緒—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童年經驗的結果。然而,只有10%的人,在營養、新陳代謝與生化方面是充分均衡的,因而能夠真正受益於心理治療。況且,多年的心理分析或治療,都無法逆轉因為嚴重缺乏omega-3脂肪酸11、維他命B12不足12、甲狀腺低下13、或慢性汞中毒所造成的沮喪14。

如果身體恢復平衡,處理我們的情緒與精神層面的痛苦,當然是絕對必要的。但是如果不了解我們的基因、飲食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如何改變我們大腦的化學變化、損害了我們身心的最佳狀態與均衡,解除身心的痛苦將會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倘若出現嚴重的生理失調,心理治療只是浪費時間,因為沒有對症下藥。而許多人正苦於生理失調……有鑑於此,現代的心理治療苦心孤詣地嘗試利用藥物控制大腦的化學作用,好像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大腦的化學作用失調,而我們只要比對出正確的藥物就可以治癒這些心理疾病。

沮喪是百憂解缺乏症嗎?

這是衰弱大腦流行病的解藥嗎?更多更好的藥物?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抗憂鬱劑、興奮劑、精神抑制藥物與記憶力藥物嗎?我們是先天不良,因此在沒有藥物之下無法快樂、專注或記憶嗎?沮喪是百憂解缺乏症嗎?ADHA是缺乏利他能(Ritalin)嗎?阿茲海默症是缺乏Aricept嗎?

應該不是。然而這些藥物的用量暴增。心理治療或治療精神異常的藥物是處方藥暢銷排行榜的第二名,僅次於膽固醇藥物15。近十年來,心理治療藥物的用量飆升(例如兒童的興奮劑用量增加了1000%)。

如果這類的治療真的有效且沒有副作用,我會熱烈歡迎它們為數百萬人解除痛苦。但是實情是許多人的療效不佳(或完全無效)。

以抗憂鬱劑為例。許多服用抗憂鬱劑的患者並沒有或是只有些許的改善。事實上,只要改善一半症狀的50%,就視為治療成功。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連這種最起碼的療效都不到一半

。那真是令人沮喪的結果。更糟糕的是,確實覺得自己的症狀有所緩解的患者,其中有86%出現一種或多種副作用,包括性功能障礙、疲倦、失眠、心智遲緩、反胃與體重增加!

難怪嘗試抗憂鬱劑的人,有一半在四個月之後就放棄的16。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出一份最近的研究,發現製藥公司選擇性地公佈抗憂鬱劑的研究報告。他們發表幾乎所有顯示有益的研究,顯示無效的研究則按下不表17。

這種虛報扭曲了我們的看法,導致大家認為抗憂鬱劑(與其他的心理治療藥物)是有效的,事實上卻非如此。隱匿關於抗憂鬱劑真實而完整的資料,助長了我們所看到心理治療藥物的驚人成長。

因為正面的研究很少是顯示有益的,讓實際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在抗憂鬱劑的雙盲試驗中(給予受試者藥物或糖丸),服用糖丸的人有40%情況改善,而服用藥物的人,只有60%的症狀有改善。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80%的人只要服用糖丸就可以改善了。我會承認這種方法只對了一半。化學作用失調造成問題。但是從未被質疑的大問題是藥物如何操控大腦的化學作用……。

為什麼那些化學反應會失調,我們要如何讓它們恢復正常的均衡狀態?

這些藥物並沒有解決問題,而是掩蓋症狀。如要解決衰弱大腦的流行病,我們必須要提出全新的問題:

我們如何找出這種流行病的原因?

我們是先天不良?還是我們中毒的環境、無營養的飲食,以及無法紓解的壓力,影響了我們敏感的大腦?那是我們身體失調的結果嗎?

更多的藥物真能解決問題嗎?還是應該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恢復心理(與生理)健康,過著幸福、健康又滿足的生活呢?

大腦的問題是有解答的,但是並不在於更多的藥物或是心理治療。雖然在復原過程中,這些工具可以做為有用的橋樑,卻非長期的解決之道。治癒我們衰弱大腦的秘密,就在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是現代醫學最常忽略的領域。

答案就在我們的身體。@待續……

摘自 《6星期大腦健康計劃》 大樹林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