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建筑——南安陂

周同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

南安陂(音bei, 意池塘)位于福建莆田最大侨乡江口镇石狮村泗坝,莆田第二大溪芦溪下游,离江口街5公里,创建于后周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建成,至今已1023年了。明正统七年(1442年)陂坏,知县刘玑率众修复,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有集雨面积709平方公里,从溪循山作圳入沟,灌江口九里洋7000亩。
  
陂为拦河滚水坝型,高1.5米(不包括上宽20米的基础高度)、长342米,是莆田四大陂中坝最长、创建时间最早的古陂:比1083年建成的木兰陂早106年,比木兰陂坝长还长123米。计灌江口涵江29个村2万余亩,其中自流灌7600亩。

千年古建筑南安陂有三大特点:

一、选址适当:

芦溪下游至院里村,原向东偏南溪道,渐转南而西,弯了正半圆形后,急弯东而南直奔兴化湾,南安陂就建在急弯东而南处,原称南湾上下陂。经勘察分析系属侏罗系南园组地层组成,其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海相沉积物,河流冲积物,花岗闪长岩,火山凝灰岩等组成,地貌是低山山间谷地。大弯后,溪道明显出现右岸侵蚀左岩堆积现象,陂址正选在弯道下段溪面最宽处,且斜对溪流,可防拒溪流直下的冲击力。由于溪宽就流缓水薄,有效保护陂身安全,同时也在海水高潮位上面避开海潮。

二、设计合理:

陂体基础宽、大且深,就地采用既坚硬又有弹性的花岗闪长岩石料,上层基石长十多米,宽厚同为0.5—0.6米,下面各层成坦水式加宽1—2米,与溪沿平行横扎,用高质性三合土粘结,上下层错位排列,下长上渐短似塔形状,基本全埋在溪底下面,故基础牢固、重心低下,稳定性强,拦河滚水坝砌在基础上面中心,使基础对称平衡,高1.5米,若溪洪水位超过,都溢陂而过,陂体则都在洪水下面,避免上游下来的漂浮物撞击和洪水的冲压力,故陂经久不毁。
  
三、结构完整,整体性强:

砌筑的条石,各面都凿磨平整,并用粘合材料胶结得平整密合,使整个建筑物形成整体,还经常巡视检查,发现渗漏,及时堵漏修补,保证工程完好无损。同时陂体右边扎入山坡内,还砌一段石护陂与陂体连成一体,以防山体渗漏而被冲成缺口,左边扎到岸边,且陂体内外岸边,都砌一段石护岸与岸高齐,也都与陂体连成一体。这样两边都牢牢地夹住整个陂。所以南安陂能经受住千百年来无数次地震、溪洪等的冲击而不摧。尤其1604年本地八级大地震的摧残也不毁。

这是建造者遵循自然规律的作为,也给后人留下启迪。同时这个千年的古建筑还有一个留传至今古人道德高的故事“打错一只,铺九里”。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那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 七门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能利用波、荡、塘、沟,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网。
  • 郑国渠虽是人工凿成,却遵循着自然规则,引泾水入洛河,历时两千年,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 “坎儿”即井穴,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
  •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整个工程由铧咀、大小天平(分水坝)、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阐)等部分组成。
  • 泸定桥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没有建桥之前,人们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由于水流湍急,无论官民,商旅,还是藩地使臣过河都很艰难。
  • 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现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过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设计与布局,后世子孙不但能一窥中华文化中许多精微奥妙的神髓,更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西方文化与古中华文化之间颇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