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慧雯:从日本地震报导看台湾媒体

罗慧雯(世新大学传播管理系助理教授)

人气 4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4月25日讯】日前参加2场有关“日本灾难报导”座谈会,现场有媒体工作者和学者指出日本公共电视NHK的灾难报导虽然冷静沉着,但并不像台湾网友传颂般的完美。有人提到NHK的灾难报导很闷,画面很干,也有人谈到NHK对政府的监督批判不够,不像台湾记者会咄咄逼人的追问官员。究竟电视新闻应如何呈现?灾难报导应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以台湾新闻台充满情绪和刺激的标准来看,冷静单调的NHK的确不符合台湾媒体的运作常规,但NHK的报导方式是否符合灾害发生时人们的资讯需求才是应该讨论的重点。作为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中的国家指定报导机关,NHK首重灾害讯息的迅速传播,以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即时正确的讯息传递,不仅能指引灾区民众避难与互助,也有促进救灾工作和整合救灾资源的功能。换言之,灾害发生初期,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资讯,发挥告知和守望功能。耸动的灾情画面、催泪的灾民报导、高亢激动的语调,虽然能吸引观众注意,却也可能让人恐慌,不利于救灾活动的进行。尤其此时对政府提出强烈批判,很容易流于肤浅和疏于查证,无助于救灾,因此激情从来不是NHK灾难新闻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除了公共媒体NHK之外,日本的主要几家大媒体的灾难报导也有一定的品质,因为历次的灾难或事件,都成为日本建立报导伦理规范的契机。举例而言,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发生,各大媒体都出动采访用直升机在灾区上方盘旋,直升机噪音不仅干扰救难人员辨识生还者的呼救声,也让灾民心生恐惧,直升机螺旋桨带来的强风还增加了灾区火势的强度。事件过后,许多媒体改采低噪音直升机,并采购附有超望远镜头的防震相机,以免直升机过低飞行干扰救灾。也因该次震灾的教训,媒体间才有节制使用采访直升机的默契,这也是一种媒体自律。

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如果台湾的媒体都像日本的大媒体一样拥有自己的直升机队,也会出现这样的自律吗?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999年茨城县东海村JCO核燃料处理工厂发生临界事故,造成上百人受到辐射污染,2人死亡,是今年3月复合式灾难发生前日本最大的核能事故。因为缺乏对核能和辐射灾害的认识,有些媒体无法即时做出正确、适切的专业报导,有鉴于此,辐射灾害的知识后来也被编入记者手册中,成为许多媒体定期在职训练的课程内容。

1999年台湾也经历了九二一地震,大量媒体进驻灾区衍生很多争议,例如SNG车堵塞灾区道路、妨碍救灾,记者长驻灾区、耗用灾民资源,这都是当时舆论批判的焦点。10多年过去了,改变了什么?日本媒体有了更详细的灾难报导规范,台湾呢?从过去的灾难中吸取了什么样的教训?建立了什么样的规范?很遗憾的,连承平时期的媒体都没有太多的进步,更遑论灾难发生时。

激烈的收视率竞争扭曲了新闻价值,电视新闻为了刺激观众情绪,几乎每一则新闻都夹杂着记者与主播夸张的评论和诠释。在youtube成为全世界网友自由上传与分享影音内容的平台后,电视新闻更直接取材自youtube中的奇闻轶事,使得新闻的娱乐性变本加厉,越好笑就越能被重播,越能搏版面。以这样大家习以为常的“重咸”标准来看其他国家媒体,自然对单纯的资讯传达感到平淡无味了。

台湾媒体人认为NHK灾难报导的画面很干,对官员的批判不够,这样的论调恰恰反映出台湾电视新闻的资讯功能已被娱乐、煽情等其他价值取代的现状。日本媒体当然不完美,也有为求正确与查证而反应不够即时的时候,但起码他们的主流媒体还在一条努力提供正确资讯给阅听人的正轨上。从日本经验中,我们应反思的是,煽色腥成为常态后,可能是全民买单、再也看不到“真正新闻”的后果。至于日本NHK的不完美,就留给日本人去评判和监督吧。@

相关新闻
台湾团体担心台湾媒体丧失独立性
王丹:中国利用台湾媒体“政治渗透”
台湾媒体自由 大幅倒退23名
林保华:中共统战台湾媒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