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并无“茶”字,而是以“荼”为“茶”。在明末张自烈所撰的《正字通》中,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不过,当时饮茶之事尚未进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古时的“荼”字,并不专指“茶”,有时也指野茅、野菜等。
喝茶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风气,是从唐代才普及开来,而“茶”字也是唐时才被普遍使用的。“茶”与“荼”相比,为何少了一笔的呢?据说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敕旨编撰一部《开元文字音义》,并亲自为之作序,书中御笔钦定改“荼”为“茶”。
不过,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唐玄宗有一天在临摹《诗经.周颂.良耜》篇,可能没注意,待摹好一看,里面的“以薅荼蓼”、“荼蓼朽止”中的荼字都少了一画,成了个茶字,想再补上一笔,又恐为当时在场的众臣所笑,于是灵机一动说:“朕观荼字太繁,不如写成茶字的好。”后来“茶”字用开后,都说是唐玄宗御撰的。
“茶”字出现后,“荼”、“茶”混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茶”字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则一律写作“茶”,而且“茶”字还衍生出不少趣解。
“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另有一说,“茶”字的头是“艸”, “茶”字底是“十八”。今年艸,明年十八。喝茶可使人越喝越年青,青春永驻,返老还童。
“茶”字,有使人回归自然之意。“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分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在草木之间,表示人类本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回归自然。
无独有偶,如此解“茶”字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古代江南有一座寺庙,住着一位嗜茶如命的和尚,与寺外一杂货店老板是好友,二人平常喜欢咬文嚼字,以谜会话。忽一夜,老和尚茶瘾、谜兴齐发,就遣哑巴小和尚穿上木屐,戴着草帽去找店老板取一物,店老板一看小和尚的装束就迅速取茶叶一包叫他带去。
原来,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茶”字,头上戴草帽暗含“艸”,脚下穿“木”屐为底,中间加上小和尚“人”,组合即是个“茶”字。以此故事形式诠释“茶”字之谜引人入胜,加之巧妙构思,令人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