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神传文化】大系列之“点睛传统”

晓看黄州话东坡(中)

千载雪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当时苏东坡是保守派,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在离京任职期间,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歌和文章。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说起话来有些口无遮拦。加上第一任夫人,王弗已经去世,没有她帮助苏东坡分清好坏人。而此时的第二任夫人王润之,虽然是王弗的堂妹,很是贤慧,却没有王弗那样能看破世道和人心的睿智。
而人是佛性和魔性俱在的“综合体”,一个人太有名望,有时就会出现“狂”和“傲”的东西。对于别人来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苏东坡如此的有才和受神宗皇帝的欣赏(当时宫里的人都知道,只要神宗吃饭时停下筷子所读的一定是苏东坡的文章,而且经常说:真是奇才!),很多人的心里会产生很大反差,都会视苏东坡为眼中钉;还有苏东坡当时在旧党中拥有很重要的地位,扳倒了他,会大大削弱旧党的势力。

基本上纵观苏东坡的所经历的“乌台诗狱”案件的实质也就这几点缘由。

那些当朝对头采取的其实就是舆论先行的做法,从苏东坡在湖州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找出一些符合他们的话,然后上书给皇帝。歪曲苏东坡诗中的话语,制造不利苏东坡的言论,其中一个身为御史中丞的李定亲自出马。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中说他上书给皇帝,说了苏东坡的四大“该死”的罪状:一、不学无术,诽谤朝廷。二、不知改悔,口出狂言。三、不尊法令,不服皇帝教化。四、发泄私愤诋毁皇上名誉。当然还有其他人发表此类言论,以致神宗把这个案子交给御史台处理。

因“御史台”自汉代以来一直叫“乌台”所以苏东坡所遭遇的叫“乌台诗狱”。

其实,我们把所有的举报材料都好好看看,说白了,就是“名誉上搞倒”的方式。断章取义,无限度的上纲上线。正如苏辙所言:“东坡何罪?唯有名太高。”舆论先行,然后苏东坡就被抓起来,下大狱,刑讯逼供。这些在历史上有着详尽的记载本文不详述。

不管怎样,历代学者在研究苏东坡的那些文章时,都没有发现他该杀的缘由。反而看出他一心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的心态和那种为国家江山社稷的赤忱忠心!最大“罪”,只不过是在文章中显露出一种爱议论、带有尖酸刻薄的文人气。

在苏东坡获罪的日子里,很多人包括老太后都为苏东坡说好话。但是坚持新法的一干人,不情愿放过他,继续上书给皇帝。最后皇帝用自己的一种方式来看看苏东坡的内心到底如何:他派了一个小太监到苏东坡的牢房中,发现苏东坡晚上睡得十分安稳,便明白,苏东坡内心没鬼,没有想对不起君王的事情,也因此皇帝心中有了自己的打算。

苏东坡历尽130天的冤狱,终于在各方营救之下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吏。因不得签署公事,也就相当于一个被人看管的空衔。在他出狱之后曾经写了一首诗:

却对酒杯疑是梦,
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
窃禄从来岂有因。(此诗共两首)写完之后,还骂自己一句:真是死不改悔!(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一九九年中共一意孤行的镇压法轮功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也是如此。只要它觉得你要怎样,那就把你定性为怎样。至于说你究竟怎样,那根本不在其考虑的范畴,就因为学炼的人数多,而且创始人有着崇高的威望,这就是镇压的理由,就成了头条大罪!

所以,媒体歪曲法轮功书籍和创始人讲话,造出一种非镇压不可的材料,而且不给广大法轮功信众说话的权利,惨无人道的迫害着那群以“真善忍”为准则的与世无争的修炼人。

四、黄州赤壁

苏东坡因受累“乌台诗案”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离去,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合计740篇(《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

这与他接圣旨出狱发配当天作诗“平生文字惟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的志向严重不符,黄州四年,苏东坡恰迎来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乃黄州灵山秀水,让人反思不足,从容面对,进而迸发出心底的一缕缕清音,漂浮于中华文化史之上。

苏东坡在黄州的作品,绝大多数为写美食,为推广他的美食,他写了〈猪肉颂〉:“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东坡菜凡66种,有35种在黄州研制。

那么为何苏东坡在小小的黄州取得了如此惊人的“业绩”?

其实当时,他带着一种流放者的身份走来,带着政坛给他泼的一身污水而来,落魄于一个小小的地方,那种心理压力是可以想像的。

此时他是一个犯官的身份,除了一点微薄的物质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薪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多方申请,当地拨给他黄州城东门外有五十多亩很贫瘠的地。苏轼,就把这块坡地叫做“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他在东坡上盖了房子,并起名曰:“雪堂”。他和二十多口家人住在这里。

这时,他在黄州安国寺长老的指点下,开始按照佛家的理论来反省自己: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文字,弄好可以积德,结善缘,安邦定国;那么弄不好,那正好相反,就会做坏事,得恶报。

苏东坡少年成名,加上爱说的性格,在嬉笑怒骂间,无形中就会造了很多的业障。而且从神传文化角度来说,为什么让一个人出名?也就是这个“名”是怎样才能来?过去说“德高望重”,一个人得有很大的德行,才会有很大的名望。

如果在有名的时候,忘乎所以,苦无遮拦的乱说,表面上是刺激了别人心中的妒忌恶狼,让别人嫉恨。从自身角度来说,狂妄、恃才傲物的本身就是德行不好的表现。君子应该保持谦卑,而不是狂傲,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哪能行?

神因为你的德行够,才给你名望。当你的德行不够,那神就会收回名望。如果是有来头的,就让你的生命中遇到挫折,让你反思,从而磨炼心性,增加德行,以“增益其所不能”!

我想当苏东坡悟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心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从此,他亲躬耕于东坡之内,混迹于渔樵之间,放浪于山水之中。说是潇洒也太简单了。

如果一个人命中注定也好,还是神明的有意安排也好,他的路就是这样走法!无论干什么,他都可以顺手写出诗词、歌赋与文章来。他就是这种活法,就是这个使命。若从这一点上来说,苏东坡所经历的坎坷一生,包括几度被贬,历尽苦难,都可算作一种体验吧!

包括在黄州他把朝云收为侍妾之后,朝云为他生了最小的儿子“苏遁”。最小的儿子出生,又不久的夭折,让苏东坡或喜或悲。让他均发自于真情实感的留下一片文字,一段诗行。

为何我们能从苏东坡留下的文章(包括所有类别的文字)中,能感受到一个真实、坦诚的苏东坡?他没有造作,只有用笔抒写心中之意象。或苦、或难、或豪放、或富有情趣。

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为何古来很多文化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磨练,而且多是郁郁不得志?根本的原因在于,一、磨炼意志;二、用一种冷静直观的笔调记载下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心路历程。因为他们要给人类、未来留下真实的记录,无论这种记录是怎样的题材表现或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文化人去真切的感受一番。

说到这里,就得说说文化的功用呢?文化也许就是用文字记载下事情,来教化众生吧。而把文化仅仅当成娱乐,那就是糟蹋文化的本意!玷污文化的内涵!目的是奠定后人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等等。让人们头脑变得丰富,人这种生命变得成熟和稳重起来等等诸多方面。

如果后人只把前人的事迹当作一种故事、一种人格或者道德上的憧憬,而不是去学着做的话,那就与文化的功用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前人留下的特别是正的东西是让你学着做的,而不是只是说说而已。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我们敬佩苏东坡那种高洁的人格时,如果我们与苏东坡处在同一时代,而且有能力在“乌台诗狱”中帮苏东坡,我们有没有勇气帮他一下?也许帮的代价是被杀头?

当时都没有几人出面帮他说话的!平时他的那些朋友都闷声不语了!

那么,后世为何非常推崇他的诗文和人格呢?而且苏东坡还是那个苏东坡,根本没有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东坡已经过世。自己宣扬喜欢苏东坡,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境界高,有高雅的心态。那么潜台词是:因为苏东坡已经过世,不必担心因他被迫害而连累自己。而且自己也不用为苏东坡说公道话,而遭遇被贬或者杀头!

所以,人心在“自私自利”中不断的标榜着自己,而真正苏东坡所给后人留下的那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那种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却很少有人真正的付之于实践。这也许就是后来神传文化衰微,走向败坏的根本!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走出了一条忠贞的路,再苦、再难、再受冤枉,自己也坚持那种心怀苍生福祉的理念,我想他就会拥有更大的智慧能力的。拿写文章来说,才会有那些精妙的灵感!也就是说,智慧和道德是相辅相成。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有多高,他的智慧就有多大,才会感悟与明了多少万物的真相!才会用最能展现这个生命特点的方式用文字等其它方式展现出来!才会万古流芳!

好了,话题不远说。

在黄州,众所周知,苏东坡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记承天寺夜游〉等流传千古的名篇。

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道出了苏东坡对人生的看法和对世俗的超越!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大戏嘛!是自己太喜好感慨了,最后苦的愁的是自己。把一切看穿,把精力放达于山水之间,在天地中纵横才是真实的!

我觉得,因为苏东坡感受到了别人觉得真实是那么的不真实。而自己所认识到的真实,恰恰是别人不曾留意的。山水、花草和渔樵等,心里都是把他们当作知己,对方无论是什么表现,都把其所蕴含的哲理和感悟向自己倾诉,他用毛笔写出美轮美奂的文字来,算是完成一种感悟与文字间的一种转换。让人们用吟唱和欣赏的方式,在文化人、世俗间流传。悄然的把人们的心“摄”住,让人们明白人生的要义。不要太沉迷于这个无常的世间……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究竟小小的黄州和苏东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缘分?让一位落魄的文人,经过反思,而走向文学上的最辉煌?一位文人用笔成全了小小的黄州,最终让其闻名于世。

纵然,苏东坡和朋友所游的黄州长江一段,并不是当年三国周郎火烧曹操的赤壁。但是苏东坡的游错地方,却成了国人心灵上的一份落脚点。在苦的时候,难的时候,到黄州长江中体会一番〈赤壁赋〉的千古魅力,不失人生一大幸事!

我想如果一个人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生,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和山水等等自然和物质环境,都绝非偶然的话,那么在苏东坡最落魄的时候,他来到了黄州,而且黄州的人和地理环境,点睛了苏东坡内心蕴含的非凡才气,那肯定绝非偶然。

如果有前生,说不定苏东坡与掌管这里的那些诸如:土地与山神之类的说好,要来到这里,要在这里迸发出心底最真的火焰,张贴于中华文化史的扉页之上呢?那么苏东坡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要在这里多写文章。这样他们这些生命也会很是荣光的!因为他们容纳了苏东坡、抚慰了苏东坡、点醒了苏东坡!这不是在臆想或说笑。要知道什么事情都是有前因才会有后果的。(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后来见周王朝日渐衰败,于是决定离开周都。他开始到处云游,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传给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 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前,他为什么想到要从事归正“礼”、“乐”的宏伟志向?这就要从孔子八岁那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奇遇说起...
  • 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使他们大开眼界,意志也受到磨练,这是非常特殊的教育活动。
  • 孔子为苦苦探求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已领悟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
  • 对古人来说,“交友”就是遇到能读懂自己的人,因而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才能诠释“仁”、“义”的内涵...
  • 此时的左白桃,真的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了“安民之业”,那时他已年近五十岁。因鉴于当时所有诸侯中,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左伯桃一直没有做官的念头。
  • 要真正继续进入中华文化中探寻和还原历史真貌,就必须正视和解剖“文化断层”...
  •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422年),相传为中国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
  • 有人说卍字符代表吉祥如意,有人认为是佛教标志,究竟其本源为何?考古追溯、历史残片可否拼凑出真实故事?
  • 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山区也发现了铁器时代近似卍字图形的神秘图腾,估计有一万四千年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