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观点 现代人疑难杂症多(二)

实证医学vs.神传医学

邓正梁(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现代人的人心不纯压力大,精神官能症、亚斯伯格症候群、焦虑症、失眠、躁郁等等,多到好像变成了普通疾病;甲状腺亢进、忧郁症等与精神情绪有关的疾病也多了起来。

中医的医疗自然,强调身心灵的治疗,整合性强,可以针对病因治疗,连精神官能疾患都可切入缓解;且医疗费用永远不涨价,没有检查,只有望闻问切,药物纯天然,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让人民医疗给付减轻,且中医着重预防医学,医疗多在平衡阴阳、调整体质。若看现代医学的发达,让人崇拜现代科技之赐予我长寿无疆,但它实在消耗太多的资源,让国家的财务吃紧。

那中医能代替西医吗?我想现阶段还是不能,因为现代社会的形式就是这样。中西医是在不同的层面思考问题,中医还在道德层面上要求人精神层次的提升,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疾病,连《黄帝内经》都一直在讲“余闻上古之人……”上古之人道德美好,所以犯大病的机会较少。

再拿现代人治疗癌症的方法看,就是:(1)手术切除法、(2)化学治疗法、(3)放射线治疗法、(4)标靶治疗法。但化疗与放疗就是同归于尽、两败俱伤,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西方有个笑话,就是给牛安乐死的剂量就是化疗剂量,但这有时可真不是开玩笑,因为毒性副作用常让病人中途夭折。

再继续替癌症治疗找出路,现在基因疗法流行,就想到癌症基因引发癌患。但早有癌症治疗专家说:癌症基因并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对癌症的产生没什么影响。但科学家们确知癌症与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都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归根结柢,癌症仍是预防重于治疗,大部分的癌症病患治疗后都死了,治好的不能说是侥幸,的确不容易。此时或许可说中医“养生之道”值得重视。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做过研究,将来美国2%的癌症可能是由现今电脑断层摄影(CT scan)的辐射所造成。当人们开发先进的科学仪器时,并没有想到其带给人类的危害。现代科学仪器,如X光机、超音波、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虽然也都能看到人体内的情况,但却看不到人为什么不舒服,很多时候病人很难受,却查不出病来,而且仪器使用多了,弊反而大于利。

中医的经络、穴位、阴阳学说,治好许许多多西方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现代医学否认经络学说,但更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却证实了经络的真实存在。道家医术由来已久,怎么可能被否定呢?

西医属于“实证医学”,研究“有形”的人体,而中医属于“神传医学”,是神所传,如黄帝、岐伯与“神医”扁鹊、华佗等“医道”的传人有神通“天目”的功能,具备透视能力,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无形”部分,例如经络的存在、神、魂、命门等。中医源于道,懂得道的人,会按照道去修炼,而修炼人所获得的能量来自更高层次,层次越高能量越长久,人体能获得高层次的能量,不仅能使身体健康不坏,而且可以使生命长久。

本文转自第293期【新纪元周刊】“养生保健”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魏文侯是战国时魏国国君。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公元前424年称侯改元,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
  • 古来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实是顺天命而为的结果。武王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励精图治,终于完成伐纣的使命,创建有周一朝。
  • 杜甫因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被后人尊为诗圣,但其生活却极其坎坷,在求官之日及弃官后,常常要以种药、卖药为生...
  • (shown)古往今来,为政者为了治理国家,必定要制定律令刑罚。然而,除了要让刑罚合理正义外,如何判定和执行这些刑罚,更考验着所有施政者的智慧。
  • 琴、棋、书、画合称“四艺”,乃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必学的艺术专长。其中琴为四艺之首,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是文人的必修乐器。
  • 北宋徽宗年间,开封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测字先生叫做谢石。任何人随手写一个字,谢石就可以根据这个字说出这个人的过去未来,不但准确度惊人,而且入情入理。
  • (shown)周文王姬昌,虽没有亲自统一天下,却是三代圣王的代表。他不仅以盛德威服西方各国,更写下了儒家经典《周易》,而文王礼贤下士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
  • (shown)东汉末年,黄巾乱起,天下大乱,幽州太守四处发布文告,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后,引出一位英雄──刘备,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 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成就,但是为什么近代以来“落后”了?为什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像西方这种自然科学?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 李金曼以东、西方两种不同艺术风格、文化为背景,从建筑及绘画延伸谈到以芭蕾为代表的西方和中国舞蹈的特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