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文学

血纪(411)

下集-第五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五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上集里我已将“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大陆实施的真象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到,劳改队是一个法西斯集中营的远东版。

史大林之所以在苏联推行“国家所有”,那是为了要建立一个与独裁政权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校仿苏联,在中国建立一个适应高度独裁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便是中共国有制的由来。

同苏联一样,毛施行“国有制”二十八年,不但无法超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连本国老百性的吃穿都解决不了,数千万中国同胞为共产主义的试验白白付出了几千万人的生命,作为基础的经济,最终裁判了“公有制”的淘汰。

在这一集里,我回顾了邓小平“改革开放” 的过程和结局。邓部分顺应客观规律,舍弃“共产主义大锅饭”,知道“白猫黑猫能逮耗子的就是好猫”。 但是这一过程依然保存了“独裁”衣钵,它走向了另一极端—-

本来,现在大陆社会中与公有制并存的民营企业,以其各方面的优越,令人信服证明,代表私有制的民营经济优于独裁专制的国有制。

但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将共产党骑虎难下的“公有制”变成统治者的“私人占有制”,这与自由竞争而发展起来的“私有制”,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共主张的‘私有’,是窃取权力者少数人的私有,带有对社会财富的掠夺性质。它恰恰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这样来认识邓氏的改革开放,才可从“中国特色”的现象中,透视这种新的奇形怪状体制产生的尖锐矛盾,这是一种用“中国特色”包装的统治集团占有制。它与资本主义所奉行的自由经济完全不同。

私有制的生命力发源于竞争,没有竞争,私有制只能萎缩。事实告诉中国的权力握有者中国可以实现的进程应当是:先从取消专制制度开始,才有“改革开放”的实施,俄国已这样做了。那么中国的改革又怎样呢?

下面我客观地把这个转型过程记载下来,并预测它的未来。让我以亲身经历看看这个过程,看看它的后果吧。

笫一节:进入工厂(1)

在进入重庆农用汽车厂之前,除听到这家工厂不景气的传闻,对那门上挂着的大牌,门卫森严的表象究竟是怎么一个内幕,我一无所知。只因我当初要求调进这家工厂时,在统战部几次碰壁后对它产生了好奇。

第一次进这家工厂,原是去劳动人事科报到的。当我走进那黄色的办公大楼,找到劳人科,并从那位劳动人事科长手里接过“履历表”填写时,正好碰到了一件奇怪的调动纠纷。

当事人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工,正哭丧着脸纠缠着这位科长。这位年青女士原是北碚区法院的民事庭庭长的侄女,她本在河对面玻璃器皿厂当一名玻璃制品的磨花工。因为家住北碚市中区,嫌每天赶轮渡上班太不方便,便扭着她的伯伯,要他在北碚市中区的工厂中为她安置一个工作。

农用汽车制造厂的妤几位职工是法院的家属,这位庭长也不知从那里打听到,金工车间正准备向外招聘两名万能磨床的磨工。便私下打电话托了当时任厂长办公室付主任的老同学,

对方立即找人事科长商量,将两个准备从外面调进的磨工名额让了一个出来,私下商定“成交”后,就向她发了调令。

像这种法院利用国有企业安插私人子女的事,极为平常。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工人拿的是国家发的工资,调进人不过是在国家付的工资名额中多造一个,工资虽薄却是铁饭碗。由于交通便利,所以谁都削尖了头往这里钻。

再说满足法院提出的要求,还可以巴结政府的权力部门。因此调进来的人再没用,工厂再人满为患,依然很快可以成交。这种调动大家给取了个名,称做:“走后门”,成交双方叫:“关系户”。

而我在劳人科偶然碰到这位女士,却发生了一点小小曲折。当她被金工车间的李主任带到万能磨床上时,她终于说出她是磨玻璃的工人,从来没有见过庞大的磨床。更不知道怎么开动这个庞然大物,不知道怎么来操作它。

李主任哭笑不得,只好将她退回给劳动人事科。然而一切调动手续已经办完,生米煮成了熟饭,这位“关系户”已成了农用汽车制造厂的正式职工。

那林主任只好再次出面与生产库房商量,那儿可是一个容纳闲人的最佳场所。不过生产库的编制总共十二人,现在由于各种后门户,容纳了整整三十个人,主任说既然早就超编,再加一个也无妨。

大陆上的“走后门”配以各种形式的贿赂,成为这一时期国企的主要人事原则,也成为国企管理者贪污的来源。国有企业驭着人员雍肿的包袱,在商品经济来潮之初便迅速‘累垮’。重负荷成了国企倒闭的原因之一。

我填写好履历表交给这崔科长后,他通知我说:“党委办公室的周主任,请你去一趟。”并且将市人才交流办公室的表交给我带上,悄悄告诉我说,这周主任是新任厂长李友的姐夫,你的工作要由周主任安排。(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