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访古寻幽

九寮溪生态园区 重展原民的生存印记

作者 : 祝家琦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天朗气清,途经色彩鲜明的泰雅大桥,天然的美景映入眼帘,我们抵达九寮溪生态园区。

宜兰大同乡崙埤村是泰雅族原住民的生存地,2002年发起封溪护鱼运动,族人竭力保育家园,近年终见成果,鱼群逐渐回流。如今再度擘划开放,九寮溪充沛清澈的溪水、山间壮观的飞瀑,与泰雅族的生存空间,终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保留原始自然风貌

整座园区分为两个部分:从停车场管制站走到九寮溪自然步道入口,约需一小时的路程;从自然步道抵达终点的戈霸瀑布,全长1.8公里,约需五十分钟。前半部分的水泥步道平缓好走,叠翠的山峦不断开阔着视野,我听见潺潺溪水流泻的声音。步道带领游人走进山间。

通过“崖跃栈道”,始进入九寮溪自然步道,周遭是原住民保留地与林班地,步道地形已不似前半部分平稳。山势逐渐升高,环绕的生态资源更加丰富:蓊郁山林里,五色鸟、灰喉山椒、台湾蓝鹊等叫声,考验山林猎人的听力;以自然工法取代水泥堤防后,在清澈溪水见到苦花、溪哥鱼已非难事;姑婆芋、水麻、水鸭脚等植物密布山林,深谙山性的人可以借着观察植物的细微变化,判断山里情势。游人如我则尝试与自然共处,学习其中传递的种种讯息。

重新开放后的九寮溪自然步道,因护育有成,加以悉心规划,美丽的面貌有目共睹。自然步道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保留了原始的天然风貌,处处可见蓬勃的生机。每转一个弯、过一座桥,视野好像又有一些不同。虽是同一座山林,其中风光好似耳边传来的不断滚滚向前的淙淙水声,水势若大若小,充满惊奇。

泰雅族的生活空间与方式

沿途设置的生态解说牌,让游人随着深入山林的脚步,想像完全不同的山中生活,走进泰雅族的生存空间。以泰雅族语命名的几座桥,多用麻竹、九芎等唾手可得的建材搭成,通过这些简单而牢固的桥,就能去到想去的地方。穿过“笃农桥”、“豁云桥”后,再纵深前去,“巴尬吊桥”仅容一人鱼贯向前,略显摇晃的吊桥因桥身窄仄,走起来惊险刺激。

在山里生活,需要就地取材的智慧。河岸边时常可见的九芎,除了是建筑材料,也是山里猎人常用的猎具,埋在土中不易被发现;不只是山中,早期的生活同样时常利用黄藤作成背篮、鱼篓,或盖房子时捆接木条的材料。这些山里处处可见的木材,除了提供游人遮荫避暑,更早已被发掘特性、广泛利用。走进九寮溪自然步道,可以轻松感受泰雅族的其中一些生活方式,园区也因多处打造原住民的生存印记而更显丰富。

宏伟的“Gaba”山瀑

接着穿越平稳好行的“哈隘吊桥”与“临瀑桥”,湍急的溪水在脚下呼啸,这里的景致与最初所见已十分不同。破碎的岩块与陡峭的断层让水势颇为壮观,不远处步道终点的“戈霸瀑布”更是气象万千,这条披在山间的白练,远看清浅涓流,近听气势磅礴,飘袅的水雾在阳光下格外动人。泰雅族以“Gaba”命称九寮溪水,意思正是打在石头上发出的声音,可见这条山瀑的宏伟。

九寮溪生态园区前后两部分的路程,若一路上随意张望、走走停停,来回共需约四个小时。改头换面后的九寮溪,注入更完整的路线规划与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全然不破坏生态的原貌,因而能处处展现生气。只要静下心,一定可以看见这座崙埤部落“生命泉源”的山林独特而迷人的面貌。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苏州城至今仍坐落在当时的原址上,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雅风貌,城中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迹向世人展示古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的吴文化。
  • (shown)江苏素称“水乡泽国”,名园荟萃,形成诸多风景园林名城,苏州、扬州、镇江等皆以此名闻世界。
  • 夏禹时河北省为中国的九洲之一。春秋战国时,北部属燕国,南部属晋国,故有“燕赵”之称。
  • 整个沈阳故宫尽渗满中原与满族的风格与特色,既有王者气派又弥漫着女真人尚武的精神,这统统可从龙形柱头、吻兽琉璃等建筑体会得到。
  • 香港的历史, 远者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二一四年),那时香港地区是属于南海番禺县...
  •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古朴而浓郁的白族风情。
  • 嘉峪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因城在嘉峪关麓,故名。
  •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 当我们到达关口,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西藏祷告旗飘动着,就像为我们庆祝。几个中国背包徒步旅行者在古老的茶馆里休息,围着炉火饮用牛油茶,我们自然的加进这些人当中。
  •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名胜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和引人入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