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article
  • 太宗和群臣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形成共识,所以贯彻的力量非常强大。“贞观四年”时,整个国家就已经进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了。“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名臣如云,而其中以“谏诤”闻名的就数魏徵了。
  •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旧唐书•魏徵传》称他“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他博闻洽见,嗜书如命,广涉典籍,冷静善思,是一个胸怀政治抱负的奇士。
  • 魏徵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徵的意见。
  • 写唐太宗李世民与郑文贞公魏徵的文章实在太多,写的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所以都有一得之见,我再写下去,没有太多新意就觉得自己很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因为他两太可爱可敬了:一位是气度恢宏的君主,一位是胆识过人的谏臣,他两搭配成晴空万里的天,花团锦簇的地,这个天地的大名就叫做“贞观之治。”人在这样的天地间活着,才活得舒坦,活得精神焕发,生命壮丽啊!所以我避不开他们,或许他们正归结着唐代盛世的意义。
  • 唐初的政治家魏徵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但无甚效果,使魏徵心里十分不安。这事不知怎的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处方书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味中药。可这位老夫人的性情却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药汁,就连声说药汁太苦,难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劝说,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药,魏徵也拿她没办法,只好百般劝慰。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音:俊)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帝鉴图说》插图《望陵毁观》,描绘唐太宗体从魏徵劝谏,拆毁了台观。(公有领域)
    唐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暴政,不仅“防民之口”,官员们还肉麻的为暴政歌“功”颂“德”,这样的政权又能维持多久呢?

  • 李世民非常欣赏魏徵如此耿直的个性,不仅赦免了他,还把他任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
  • 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命魏徵进入寝殿,听取他对施政的批评。魏徵知无不言,太宗全都很高兴的采纳。
  • 唐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后怒气未息,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唐太宗说:...
评论